当传统古方融入现代生活,当千年窑火遇上数字科技,浙江大地上,历史经典产业正经历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成为浙江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如何助力“老字号”“土特产”不断破圈?
日前,浙江省政协调研组在杭州、绍兴、湖州、金华等地深入调研,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积极建言献策,为助力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新活力、创造新辉煌贡献智慧力量。
将传统古方打造成现代养生新风尚
炎炎夏日,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滨江名中医馆里人头攒动。
张卓文手上的三伏贴。记者 滕一韬 摄
“不少人都是赶来贴三伏贴的,搭配中药饮,效果更好。”接诊医生张卓文告诉记者,这几年,三伏贴、艾灸这类传统中医疗法愈发走俏,格外受年轻人青睐。
“95后”小唐已是第二年贴敷三伏贴了,配合中药调整体质,她觉得“现在虚汗少了,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张卓文介绍,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用中药贴敷穴位,可助益阳气宣发、疏通气血、增强免疫,还能去除体内阴寒伏邪。“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贴方配伍也会进行相应调整。”
除了三伏贴,中药饮也日益受到推崇。比起高糖高脂的奶茶、刺激性较强的咖啡这类常被诟病“不健康”的饮品,丁香茶、酸梅汤、阴阳调和饮等中药饮凭借亲民的价格和更实在的养生功效,恰好契合了人们想用自然、温和的方式守护健康的时代需求。在张卓文看来,一方面是国人传统文化自信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现在老百姓对养生越来越重视了。从临床接触和行业趋势来看,中医药确实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酸梅汤成为了近年来畅销的中药饮品。记者 滕一韬 摄
在中药贴、中药饮之外,中药文创也正在圈粉更多年轻人。苏堤春晓的剪影旁,桃花纹饰与“钱江潮头”元素相映成趣,下方悬挂的香囊球轻轻晃动,散发着清冽的药香……贴完三伏贴,小唐在医院的文创柜台前看中了一款精美的中药香挂,“样子很好看,味道也好闻,自用之外我还准备多买几个回去送朋友。”
“这款‘西子香佩’中药文创由浙江省名中医陈华教授团队研发,包含了香挂、香签、香囊、香坠等系列产品,香挂的香囊配方还有着驱蚊防虫的功效。”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滨江名中医馆综合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产品将南宋香佩疗法融入现代生活,以“西湖十景”为设计灵感展现地域文化。
“这款十里香囊也是推出即火,珐琅宫铃的镂空精致外壳古风浓厚,既有珠宝的光泽,又能透出中药的芳香。”负责人介绍,省政协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朱爱松教授团队研发的十里香囊采用了新中式衣冠芳香疗法,在古法炮制方法、剂型、工艺等方面实现了诸多创新,有着开郁解毒、芳香辟秽、安和脏腑、沁人心脾、调畅心身等多重功效,“上市一个月就卖了上万个。”
西子香佩、十里香囊等中药文创。受访者供图
传承之上,创新为翼。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副编审,去年以来,张卓文也在积极带领团队深耕绿色疗法,通过系统梳理中医芳香药物“化病疗疾、养性延寿”的理论基础,挖掘其在疲劳、消化不良、心理疾病、睡眠障碍等慢性病调理以及香药防治疫病等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的中医五行五脏包,让古老的“脏腑理论”走进现代健康管理。
“中医药的破圈,关键在技术与文化的双轮驱动。”张卓文表示,接下来团队将持续深耕宋代香药文化、文人品香传统、香药疗愈等领域,同时进一步研究绿色提取技术工艺,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不仅要让中药不仅好闻、有用,更拥有高颜值和时尚度,从药房走向更多生活场景,将传统古方打造成现代养生新风尚。”
让千年窑火淬炼出东方美学新经典
丽水龙泉溪畔,千年窑火从未熄灭。如今,这簇火焰正与数字技术碰撞出璀璨火花——3D打印机的嗡鸣与拉坯机的转动交织,青年创客的设计创意与老匠人的传统技艺对话,让龙泉青瓷在传承创新中绽放出东方美学的新经典。
在龙泉河滨坊青创园二期工作室,“00后”程前工作室里的3D打印机正“吐”出一只青瓷杯。“传统方法需要经过设计、泥塑、注浆和上釉等多道工序,周期漫长。通过数字化技术,5小时就能出成品,大大提高了效率。”
融合3D技术的龙泉青瓷冰箱贴。受访者供图
数字技术不仅提速,更打开了创意空间。程前团队设计的“夫诸”数字藏品,以《山海经》异兽为原型,推出半年营收即达12万元;青年创客江紫怡与龙泉市博物馆合作,融合3D技术与陶瓷工艺,将传统青瓷器形做成冰箱贴,面向市场后备受好评。这些创新不仅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更通过数字藏品、社交平台等渠道,让龙泉青瓷从“案头雅物”变身“流量单品”。
青年创客的活力,也离不开政策托举。近年来,龙泉市推出青年创业“吃住创享”政策体系,打造青年人才驿站、青创共享食堂、青年友好门店、特色清泉夜校、青年留龙暖心第一站以及望瓯·陶溪川文化街区,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全方位支持青年创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传统产业之中,不断探索“瓷的边界”。
河滨坊青创园。受访者供图
青瓷的生命力,始于一捧瓷土。过去龙泉瓷土生产领域标准化程度不高,瓷土成分差异大,制约了青瓷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破解难题,2022年,龙泉创新组建青瓷资源开发服务公司,通过原料投放、注水打浆等标准化生产流程,高品质的瓷土源源不断地产出,进一步为青瓷生产企业提质降本。目前,公司已研发出龙泉弟泥、朱砂泥、哥窑泥、铁胎泥、高白泥等五大系列14款产品,日产瓷土可达60吨。
此外,龙泉还建立了全国首个刀剑及日用刀具产业链标准体系,先后出台《龙泉青瓷生产操作规程》等10余部省级地方标准,并发布《传统龙泉青瓷瓷土和紫金土的标准化生产及应用》,通过建立龙泉青瓷制瓷泥釉料的理化技术标准、加工标准及规范,为日用瓷批量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如今,龙泉青瓷行业已拥有经营主体4700余家,从业人员超2万人,2024年,青瓷产业增加值8.22亿元。
支持正在制作龙泉青瓷。受访者供图
“龙泉青瓷的历久弥新,在于对根脉的坚守,支持青年匠人积极探索数字时代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的同时,也要夯实传承基础,设立龙泉青瓷核心技艺保护名录或清单,保护好粉青、梅子青釉等传统工艺传承。”龙泉市政协委员、省工艺美术大师支持表示,要用“传承为体、创新为用”的发展逻辑产业注入长效动能。
以“创造性转化”激活产业基因
浙江的历史经典产业中,与中医药、龙泉青瓷一样创新破圈的案例屡见不鲜,有力推动了历史经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2024年,全省历史经典产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408.5亿元,同比增长5.4%,高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速0.6个百分点。
但历史经典产业仍面临着市场占比较小、人才培养存在断层、文化挖掘不深、品牌认知度不足等发展瓶颈。如何让历史经典产业进一步活起来、传起来、潮起来、火起来?省政协调研组建议,要坚持以推动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创造性转化”激活产业基因,以“创新性发展”拓展产业边界,促进跨界融合,激发内生动力,加快推动我省历史经典产业跨上新台阶。
省政协举行专家协商会,围绕“推动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创新发展”协商议政。省政协供图
从体制机制入手,省政协委员,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郭艺建议,专设负责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的机构,进行统筹协调,实施专业指导。同时,制定历史经典产业发展规划,开展评估认定、展示推广、品牌建设,以及向国内外宣传历史经典产业制造过程和价值,实现社会可见度,拓展市场消费需求。
郭艺还提到,应按照产业市场规律进行定位,分类推进产业发展。例如,生活类的产品作为产业的基底,突出“安全+实用+美观”三位一体;高附加值的工艺作品类则坚持“保护传承+创新增值”并重,着力提升品牌的认知度。
科技创新是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省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戴运财聚焦浙江块状特色产业,建议加大产学研联合,强化人才支撑,以块状经济的产业链整合力、创新协同力为支点,推动传统块状特色产业向具有“历史底蕴+时代活力”的新经典跃迁。
不少政协委员和企业家代表还提到,文化是经典产业发展的灵魂,要创新讲好产业故事,以文化赋能产业转型,提升产品的价值内涵,从而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的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