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这句话是对杭州第七中学英语老师黄志美教学生涯的精准总结。
因为崇拜高中时的英语老师,长大后她就成了“他”;因为一位男生的成长,让她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反思。
人们常常把老师比喻成蜡烛,黄老师却视自己为火种守护者:教育不是单向燃烧,而是彼此照亮。
黄志美老师和她的学生
因为老师而爱上这份职业
因为学生而带来了改变
1986年,黄志美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她的人生进入了自己所设想的轨道。
“高中时班主任是教英语的,是一位非常用心的老师,平时吃住都在学校,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曾经的班主任,让她对教师这份职业带有滤镜,成为像他一样的老师,是她年少时的梦想,“当然也有现实的考虑,工作稳定,有寒暑假,是很适合女孩子的选择。”
从单纯喜欢,到后来想着把学生教好,日复一日的教学里,黄老师对教师的职业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其中一次触动,来自于一位学生。
“那一年成为了高一班级的班主任,班上有位瘦小男生,刚开学一个礼拜,他悄悄找到我,提出想当英语朗读的领读者。”男生英语成绩一般,平时讲话还有点吐词不清,并不具备领读者的先天优势,黄老师没有当场给出回答,而是向他提出挑战,“成为领读者前,先把每个单词读上50遍。”
事实上,男生的进步并不明显,他又找到黄老师请教方法,“我又给他加量,让他读六七十遍。”
原本以为,男生会知难而退,直到有一天,跟男生同寝的学生来告状,很长一段时间,男生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起床朗读,影响到了寝室其他同学的睡眠。
“给他布置任务的时候,我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没想到他真的能坚持。”回忆起这段往事,黄老师依旧感动到哽咽,“我帮他联系了学校后勤,让他每天能提前进教室朗读,后来他考到了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专业,还学了二外西班牙语,出国留学直到博士学成归来。”
男生的经历,让黄老师意识到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重大:“哪怕学生有一点希望,作为老师,也要想办法守住这点火星。”
黄老师辅导学生
几十年如一日晨读、阅读
把教学相长落到实处
做了一辈子老师,黄老师不仅见证了教学硬件的迭代,也感受到了不同年代学生的变化。
“以前的孩子,目标比较单一,也可以说比较单纯,一心只想着学习。现在的孩子,个性更张扬,有自己的想法,表现得更加多元。”这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上好一堂课,更要懂得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方法,“一味的说教行不通,而是要平等交流,多一点耐心,所以老师也需要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方法。”
回顾往昔,“教学相长”刻进了黄老师的日常。
每天至少晨读十分钟、坚持阅读英语原版小说,是她作为英语学科老师的自我要求,几乎没有一天间断;英语早自修时,6:50分准时进入教室,带领学生早读,几十年如一日,给青年老师们做出了榜样。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就是要多读、多看、多记,对学生来说如此,对老师也是一样。”干到60岁退休,黄老师感恩教师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逢年过节学生发来的一条问候短信,听到学生有了更好的发展,这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收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