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秋天,写一封信

字体:
—2025—
10/31
09:24:04
2025-10-31 09:24:04 来源:浙江宣传

  浙江的天,说凉就凉下来了。这两天,秋风瑟瑟,寒意悄然爬上衣襟,让人想起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一来,诗人便想到家人,欲作家书;已作家书,又感长言不尽,临发重开,思乡之切跃然纸上。

  古时,家书珍贵,可抵万金。如今,微信是秒达的,语音是即时的,写信似乎成了一件老派而笨拙的事。然而,书信却并不能被即时通讯完全替代。写信,仍然具有“纸短情长”“见字如面”的独特浪漫。

  一

  在中国古代,书信又被称为尺素、尺牍、手札、双鲤、锦书、彩笺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古诗词中,与写信、寄信、收信有关的动人诗句不胜枚举。

  中国人写信,往往是含蓄而浪漫的。向对方问好,写“见字如面”“展信舒颜”;还有许多话没说,写“书未尽情,余候面叙”;信末的祝福语也随着四季而变换,春天写“顺颂春祺”,夏天写“顺祝夏安”,秋天写“即颂秋绥”,冬天写“敬颂冬宁”。

  情感的表达,更是内敛克制、委婉含蓄。在传统书信中,几乎没有直白的“我爱你”“我想你”。那份思念与关切,往往藏在对天气、身体的询问中,藏在对衣着、饮食的叮咛里。

  林觉民在写给妻子的绝笔信《与妻书》中,回忆往昔夫妻情深:“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他记得那个冬天,月光穿过梅树间,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子,他与她携手并肩、倾诉衷肠,字字不提爱,却字字都是爱。

  这种含蓄的深情,还见于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中:“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些”;也见于邓颖超给病中周恩来的信中:“知你昨夜睡眠好,不曾受日间多人谈话的影响,悬念着的心,如一释重负”“白药已搽了么?是否还分一点留用?”……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二

  如今即时通讯的时代,信息可以秒速传达,可手写信依旧带给我们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温暖与感动。书信,这一看似过时的通讯方式,为何拥有直击心灵的力量?

  仪式,让情感更郑重。一封传统书信,从抬头、提称语、启辞,到正文、结语、署名、日期,皆有固定的格式规范。写信的过程,也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拿出好用的钢笔,挑选精美的信纸,一笔一画地书写,写完后再折好信纸、装入信封,贴上根据距离等因素计算的几分几角的邮票并投入信箱,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用心、极具诚意。这种形式上的考究,无声地言说着:你,值得我如此郑重对待。

  等待,让情感有期盼。“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车马慢、书信远的年代,一封书信需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抵达收信人手中。慢是不便的,但也有一种诗意与浪漫。余光中在《乡愁四韵》中写道:“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写完信,寄出去,剩下的就是对回应的等待、对未来的等待。等待回信时的煎熬与期盼,收到来信时的欣喜与感动,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浓、羁绊更深。

  笔墨,让情感可定格。数字信息是虚拟的、易逝的,而书信是物质的、可触摸的。笔墨的味道、信纸的质感、折信的方式,甚至不经意间留下的一小块茶渍或泪痕,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承载着书写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与状态。书信是一种对抗遗忘的方式,它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厚重动人。日子久了,回首翻看那些泛黄的纸页,往事点滴涌上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三

  就在这个秋天,找个安静的角落,给自己泡一杯暖茶,铺开信纸写点什么吧

  写封信给家人。别担心没什么大事可写。可以告诉家人这里的天气、今天吃了什么菜,也可以说说工作中的一个小进展、马路边看到的一朵漂亮的花。这些看似“琐碎”“无聊”的日常,胜过任何宏大的口号,最能抚慰家人关切的心。

  或者写封信给朋友。交换彼此的近况,聊聊喜欢的书籍或电影,聊聊生活中的喜悦与忧愁。模糊暧昧的感受、难以言表的感激、潜藏已久的歉意……这些不好意思当面表达的情意,就写下来吧。在信中,你可以自由讲述而不必担心被打断,可以理清复杂的思绪而不被简单的言语所限制

  你也可以写封信给自己。写信是一个自我认知与情感梳理的过程。写下最近的心情,写下自己的思考,写下对未来的期待。当未来的你,在某个早已遗忘这封信的秋日,突然与它重逢,你会像见到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你可能会笑当年的稚气,也可能会被那份曾经的真诚所打动。这封信,如同一面映照过往的镜子,让你看清来路,也让你知道,无论未来如何,那个在秋日里提笔写信的年轻人,曾那样认真地生活过、思考过。

  当然,也不必拘泥于信的形式,一张字条、一张卡片都可以。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什么都太快的世界里,让我们慢下来,平静下来,去感受、去思考、去表达,用书信这种温柔的方式,咀嚼生活的细节,感受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默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