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西湖,薄雾还未散尽,陆建利已经架好相机,开始记录湖中水鸟的日常。这位被杭州市民亲切称为“鸳鸯爸爸”的陆建利,用九年时间守护了1476只小鸳鸯在西湖诞生。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在杭州举办,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预计将有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参会。大会将发布《杭州宣言》,并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西湖的水面上,一艘小船悠然划行。鸳鸯在波光里自在游弋,岸边绿树成荫,光影洒落,一幅静谧又灵动的西湖生态画卷。记者 郑培庚 摄
九年守护,从6窝到35窝的蜕变
陆建利与鸳鸯的缘分始于2017年。当时,他在西湖边偶然看到游客抓捕小鸳鸯,便萌生了保护鸳鸯的想法。这个想法与几位浙江省野鸟会的理事一拍即合,随即成立了西湖鸳鸯志愿护卫队。从2017年到2025年,西湖鸳鸯的繁殖数量实现了惊人增长。2017年,西湖仅有6窝45只小鸳鸯。
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已增加到35窝。九年间,陆建利累计守护记录了185窝、1476只鸳鸯宝宝在西湖破壳下水。
而鸳鸯护卫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有三十多名“铁杆队员”。他们还吸引了大学生、教师、工人、公司职员、退休人员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加入。
护卫队提出了“不投喂、不惊扰、不抓捕”的三不原则。陆建利解释说:“我们的原则是‘三个不’,不投喂、不惊扰、不抓捕,保持一定的距离,静静观赏,这才是对野生动物鸳鸯以及其他一些鸟类最大的保护。”
在护卫队看来,野生动物有自己觅食的食物链,吃纯自然的食物是它最健康的状态。如果投喂,会让它们对人类产生依赖性,改变食物结构,对健康和迁徙都不利。
护卫队提出了“不投喂、不惊扰、不抓捕”的三不原则。记者 徐文迪 摄
城市响应,管理之善与人心之爱的交融
杭州城市管理部门的从善如流,也让陆建利深感欣慰。当志愿者提出部分西湖水域架设的围网高度阻碍了小鸳鸯活动后,景区水域管理处立即搭建了“爱心桥”,还稍稍放低了荷花围网,方便幼鸟自由进出。
当游客数量过多可能影响到鸳鸯生活时,管理部门会及时疏导人群,设置合理观赏区域和文明观赏提示牌。这种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以及对民意的积极回应,让西湖这片天地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更让人感动的是市民们自发的爱护行动。从环卫工人、公交司机、交警、保安、路人等携手护送鸳鸯一家过马路,到市民自发在早高峰期间守护与“妈妈”走散的小鸳鸯,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举动背后都是杭州人对大自然和美好生灵的关怀。
陆建利并没有满足于只在西湖边守护鸳鸯。他和护卫队队员们积极开展生态教育,实施“人与自然百堂生态文明课”进校园活动,多次走进幼儿园、中小学宣讲,倡导生态文明从娃娃抓起。因为他相信,当管理之善、人心之爱、志愿之行在市民中蔚然成风时,杭州会以其更独特的魅力吸引来者的目光。
陆建利走进学校开展生态教育。雨婷 摄
国际盛会,杭州生态故事的全球舞台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办,为这座城市提供了一次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宝贵机会。杭州通过实施西湖、西溪、大运河等综保工程,使野生动植物的“生命家园”更加稳固。很多人到西湖看风景也看松鼠,拍风光更拍鸳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老百姓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西湖边,陆建利依然每天清晨前来守望他的鸳鸯朋友。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期间,杭州将向全球代表展示这座城市的生态之美——不仅有其天生丽质的山水,更有其深入肌理的人文关怀。
鸳鸯护卫队的故事,将成为杭州生态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