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洞头经验叫响世界!砂质海岸生态减灾经验获全球推介

字体:
—2025—
09/28
20:32:22
2025-09-28 20:32:22 来源:温州日报 通讯员 侯捍兵 王俊 记者 黄文盈

  日前,在2025全球滨海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第二批《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中英文版)。本次案例集共收录9个典型案例,浙江省占2席,洞头区砂质海岸生态减灾案例及宁波市花岙岛生态减灾案例入选。作为全省首次、全市首个入选该国际案例集的案例,洞头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经验从国内示范升级为国际共享方案。

  从沙散砾乱到生态固岸,洞头精准施策筑起防灾减灾的绿色屏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洞头岛东岙、东沙、半屏西岸等砂质海岸因非法挖砂、台风侵袭等,致使砂质岸线受损退化,滩面萎缩,防灾减灾压力持续增大。自2016年起,洞头连续开展两期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系统开展砂质海岸生态减灾修复工作,通过滩面重塑,辅助沙滩形成稳定的岸线形态,累计补沙26.8万立方米,修复砂质海岸面积达15公顷;通过渔港清淤,改善区域水动力条件,提升海湾纳潮量,对洞头国家中心渔港、东沙国家一级渔港两大渔港实施清淤,共清淤157万立方米,港内水深平均提升2.7米。同时就近利用渔港疏浚物作为沙滩修复的填充物。

  经过多年整治修复,洞头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周边海域一类、二类海水水质达到了 90%以上,赤潮暴发频率大幅降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实现了防灾减灾与生态保护双重目标。

  洞头还着重构建立体化长效管护机制,在海洋垃圾治理方面,通过配备海面垃圾清扫船、近岸打捞船、海漂垃圾自动拦截带等设备,组建海上环卫队伍,并设置“蓝海驿站”海洋塑料回收点,探索海漂垃圾“收集-上岸-转运-处理-监管”运行模式,实现年均清理海滩垃圾超6000吨。在监管智防方面,首创蓝色海湾生态修复评估体系(蓝湾指数),并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开发洞头“浙海安康”海洋灾害智防应用场景,搭建海洋灾害智能感知、智能研判、智能管控系统。在执法协同方面,组建海上综合执法大队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联动台州、乐清构建“五地法检十院”温台海湾生态跨域司法协作机制。

  海岸线重焕生机,生态与经济共赢发展。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洞头创新“政府修复+村企共建”的模式,吸引了1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投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有效投资300多亿元。其中,东沙渔港沙滩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兼顾亲水空间与防灾功能;东岙沙滩修复后交由村集体管护,通过经营收益平衡管理成本;韭菜岙沙滩修复后租赁给文旅公司管理。近5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15个民宿村、594家民宿带动2.5万人就业,户均年增收超15万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生态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