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文章的匠心与匠气

字体:
—2025—
11/03
12:19:08
2025-11-03 12:19:08 来源:浙江宣传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工匠精神”不止于技术的精湛,还延伸为一种从技艺到审美的极致追求。如何传承真正的“工匠精神”?有人提出,关键在于超越匠气、成就匠心。

  具体到写文章这件事上,匠心形容的是那些天马行空、构思精妙、意蕴独到的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技艺的体现,更是灵性、巧思与个性的凝结。与之相对,匠气形容的则是那些看上去工整,但因结构、内容的大同小异,缺乏生气、灵气而难以脱俗的作品。

  “匠心”与“匠气”一字之别,却代表了不同的层次境界。匠气一定是不可取的吗?我们写文章,又该如何把握匠心与匠气这组关系?

  在笔者看来,把匠气全然视作文章弊病,实为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往往源于对匠气的片面理解。匠气的本质,实际上是遵守规矩、追求技法,它并非艺术的对立面,而是创作的基石。清代文学家姚鼐曾言:“诗文皆技也,技之精者必近道。”写文章也好,学习其他技艺也罢,都要从基本规则、基础技法等这些“技”和“术”开始学起。就像孩童临帖习字,只有经过“横平竖直”的严格训练,未来才有可能笔走龙蛇、入木三分。

  写文章,需要清晰严谨的结构。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的结构,正如建筑之骨架,立基构架后方能施以藻绘。无论起承转合的古典叙事模式,还是“总分总”的现代论述逻辑;无论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古诗文体,还是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应用文,这些文章结构看似俗套,却能高效地表达主题、传递思想,既能助作者理清思路,又能助读者理解文章、节省时间。

  有人认为,结构意味着束缚、僵化,而天马行空的创意必须挣脱所有形式上的限制。事实上,任何创新都无法从虚无中诞生。结构的约束,非但不会扼杀创意,有时反而能激发更高层次的创造力。诸如,西方的十四行诗、中国的诗词格律,平仄、对仗、韵脚等严格要求迫使诗人炼字琢句,这才成就了莎士比亚、杜甫等人的一篇篇传世之作。

  写文章,亦需精心打磨的语言。字词的精准选择、修辞的恰当使用、句式的精心搭配,这些看似是“术”层面的雕琢,实为文章之“道”得以实现的基础。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有“推敲”之苦吟,没有这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匠气功夫,又何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匠心天成?

图片

图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凡事过犹不及,写文章亦如此。当对形式、技法的热衷超越了对内容本身的追求,文章便容易呆板流俗。

  比如,陈词滥调、呆板无趣。有的文章,一写时间,便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写老师,便是“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写挫折,前方必定是“风雨过后见彩虹”。这些表达本身并没有错,但因为已被重复表达过千万遍,早已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在公文写作中,这种弊病则演变为一种僵化的“官样八股”,充斥着“正确的废话”“安全的套话”,读来“感觉说了很多,又感觉什么都没说”。

  又如,矫揉造作、以词害意。有的作者为了“炫技”“卖弄”,往往堆砌华丽辞藻,滥用生僻典故,对仗排比一连串,好词好句一大堆,使文章看起来珠光宝气、华丽无比,实则与文章的核心思想并无多大关系。孔子曰:“辞达而已矣。”一切语言形式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若本末倒置,文章读完后给人的印象只有肤浅和空洞。

  再如,无病呻吟、强行升华。匠气过重的文章,往往没有真情实感,只有生搬硬套,“为赋新词强说愁”。写一次日常的出游或是一顿简单的美食,总是能扯到“生命的真谛”或“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这种严重割裂、强行升华,让读者不明所以。

  “匠气易达,匠心难求。”写文章要超越匠气、成就匠心,需要在熟练掌握文章技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和突破,以达到“游刃有余”“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最关键的是写出新意。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领异标新二月花”来强调思想深刻、富有新意的重要性,指出“能不能讲出新意,反映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经验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古人也有“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诗要避俗,更要避熟”的说法。文章的新意可以是观点新、角度新,也可以是话语新、表达新。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句,就是通过使用精妙的字词组合来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富有韵味。中国人做菜特别讲究味道,写文章亦然。好的文章读起来有味道、有嚼头,好的作家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韵味。老舍的京味、鲁迅的绍兴味、莫言的黄土味、李娟的游牧草原味……这种气质与韵味无法凭空形成,它源于对生活的深切体察和深刻感悟。只有深入现实、深入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下笔时才能“我手写我心”,在文章中融入属于自己的视角与温度,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味道。

  最难得的是大巧若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将技巧完全融入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李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杨绛文字朴素克制,娓娓道来,几乎没有任何修饰,读来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不写史诗,不谈大道理,只写草木的生长、人间的烟火与温情的往事,于平淡琐碎中见真趣,成为了许多人安放内心的精神家园。这就是苏轼所说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精湛的技巧不应是思想的镣铐,而应是灵感翱翔的翅膀。磨砺灵动的巧思,拂去刻板的陈气——这,才是“匠”的真谛。愿我们都能品好文、写好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