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编织品可真精致!”憨态可掬的熊猫玩偶、精巧的柿柿如意、有趣的东风导弹……这些出自婺城区城中街道西市街社区“玉兰友邻”编织队队员之手的作品,在国庆长假期间的义卖活动中化作爱心纽带,所得善款全部注入社区公益基金。“小小的钩针,既能给居民带来编织的快乐,还能传递邻里爱心。”10月12日,西市街社区党委书记叶慎告诉记者,义卖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帮扶社区困难群体。
热心人:编织手艺传邻里
每周一上午,“玉兰友邻”编织队队员就会相聚在辖区蓝芽口腔医院的手工作坊。她们围坐在一起,银针如灵动的蝶儿穿梭,彩线似绚丽的虹影翻飞,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家常絮语,浓浓暖意流淌在每一个角落,浸润着时光。
热心志愿者何越君是编织队的负责人。得知西市街社区有一群爱好编织的居民,她主动找到社区,希望成立交流编织技艺的队伍,享受编织的乐趣。
何越君邀请编织达人何金燕为居民授课。何金燕在编织领域小有名气,不少人跟着她学。“免费教,只要喜欢编织的,我都教。”何金燕说。
这份温暖的传递,源于何金燕对编织的热爱。小时候,妇女灵巧的双手将毛线变成漂亮的衣物,深深吸引了她。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她想尽办法捻毛线,为孩子织毛衣,不仅雕琢出精湛的手艺,还在心中种下了热爱的种子,随着时光生根发芽,愈发茁壮。退休后,何金燕怀揣着对编织的极致追求,自费学习。“网上流行的物件,我都会仔细琢磨,用钩针编织出来。”认识何越君后,何金燕加入公益授课队伍,到市区一些社区开展手工编织教学,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人。
居民:学编织真有味
上周一,在何金燕的耐心指导下,新学者认真练习短针、长针等基础针法,钩织起了“小葫芦”,熟练的队员则挑战起“柿子”“花朵”“红旗扇子”等美观又富有意义的作品。现场氛围热烈而专注,针线穿梭间,欢声笑语不断。在交流环节中,队员们分享经验,彼此帮助、互相鼓励,原本不太熟悉的邻居成了志同道合的“织友”。
“找到了组织。”居民邵阿姨喜欢织毛衣,以前曾为西部地区的儿童织围巾,她说,一个人编织有点枯燥,和大家一起更好玩。60多岁的朱阿姨戴着老花镜,边向年轻的邻居示范钩针技法边感慨:“年轻时忙着工作,退休后反而圆了手艺梦。”
“一开课,我妈就报名了。”居民钱盈竹带着80岁的母亲厉春花加入编织队,她说,母女俩和邻居们一起上课特别有味。厉春花以前爱看电视,现在一有空就在家里琢磨钩针编织。“她学得比我快,已经成功交了作业。现在劲头更足了,每周一都要上课,次次不落。”钱盈竹说,以前老人在家挺孤单的,但现在学了新手艺,还认识了新邻居,特别开心。
一个多月来,“玉兰友邻”编织队完成的编织作品累计达300余件。如今,编织课不仅是技艺传承的课堂,还成为社区居民情感联结的驿站。
社区:结合公益有意义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叶慎介绍,西市街社区“玉兰友邻”编织队不仅是兴趣小组,还是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社区链接共建单位资源,为居民提供编织交流平台,同时定期将钩针编织品通过共富市集进行义卖,筹集善款,用于帮扶社区困难家庭。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玉兰友邻”编织队的队员们有负责设计编织品款式的,有负责质检确保每件作品针脚紧密的,有拍摄作品图集的。国庆假期,志愿者在共富市集上专门设置手工义卖区域,队员们的作品受到市民欢迎。“这些手工编织作品精美且有心意,我们既能买到心仪之物,又能参与社区公益,一举多得。”市民陈女士选了一把扇子开心地说。
“感到很温暖,收到了社区的关怀。”住在辖区金九楼的楼奶奶,常年受疾病困扰,收到来自西市街社区的慈善慰问金,让她很温暖。
“我们手中的每一针、每一线,终将汇成温暖他人的力量。”何越君说,“玉兰友邻”编织队以针线为纽带,编织邻里间的温情网络。未来,社区将继续挖掘居民潜能,推动更多志愿服务队的发展,共同打造和谐、温暖的幸福家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