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潮声丨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希望你经常想起苏菲

字体:
—2025—
10/31
10:27:37
2025-10-31 10:27:37 来源:潮新闻 执笔 肖淙文

  邵然与志愿者一起,将白鲸苏菲的故事,制作成了绘本。受访者供图

  站在大屏幕前,向上挥动手臂,一头白鲸随之破水而出,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硕大的身体下坠后,激起层层浪涌。在深圳刚刚闭幕的《鲸房:困于方寸间的蔚蓝梦境》艺术展上,几乎每位观众都以多媒体互动的形式,扮演了一次训鲸师的角色。

  “其实,野生白鲸很少频繁地跃出水面,它们的尾鳍支撑身体很吃力,做动作时比我们想象的更辛苦。”做过5年训鲸师,展览发起人邵然,曾千百次在池边重复这一动作,迎接她的常常是掌声与欢呼。

  但这一次,她想让人们看到这场“蔚蓝梦境”的另一面——背景中,去掉装饰的表演池暴露出钢筋水泥的底色,再宽阔的人造场所,对鲸类而言依旧是禁锢它的“盒子”。

  如同这座装置艺术一样,囚禁与自由,圈养与野生……在14年前邵然踏入海洋动物表演这一领域之后,成了影响她人生走向的命题。从聚光灯下的“华南第一女训鲸师”,到动物权益、动物保护以及生命教育的传播者,在历经生死关口、舆论质疑与内心叩问后,39岁的邵然终于达成一种自洽。

  现在,她想去做一个“讲动物故事的人”。

  由邵然发起的《鲸房:困于方寸间的蔚蓝梦境》艺术展。记者 肖淙文 摄

  一场生死对峙

  邵然的人生转折,从一场对峙开始。

  那是一次常规的水下表演。与她一同出场的,是一头被命名为“苏菲”的白鲸。8岁的苏菲来自遥远的极地,通体雪白,胖嘟嘟的额头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抚摸。可爱,是所有人对它的第一印象,这也让它成为海洋馆中最受欢迎的动物。

  但那一次,苏菲的表现,与“可爱”毫无关联。

  邵然与苏菲合作表演。受访者供图

  几乎是一下水,邵然就察觉出了它的暴躁,长久的训练与陪伴,让她能读出苏菲的细微表情。它怒目圆睁,眼白都瞪出来了,咬着邵然的脚,往水下拖。一次次地拼命拖拽,邵然一次次呛水。那一刻,恐惧和无力感让她只能抱着脚,浮在水面不敢动。

  “我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等,去赌它是善良的,不会伤害我。”离岸边只有几米远,邵然没想过转身逃跑。第一次,她意识到,往常温顺的海洋动物在水中有着绝对力量,自己的生命掌握在对方手中。

  角色和地位,在这一刻调转。日常训练中,邵然才是“耀武扬威”的那一个。“要在气势上压倒动物,给它强烈的压迫感。”邵然眼睛一瞪,做出一个手指向下的动作,口中的“NO”笃定又清晰,如同妈妈面对调皮的孩子,不容置疑。

  而那场短暂的对峙中,沉默是无声的求饶。“我的目光一直看着它,告诉它我想活着。”如同读懂了人类的示弱,苏菲停下了,缓慢地向她游去,最终用嘴顶着邵然的脚把她送上了岸。“它把一个它讨厌的人,送上了安全的地方,在面对黑暗、不公和暴力的时候,它竟然选择了善良。”

  这不是苏菲第一次攻击训鲸师,之前已经表现出很多精神崩溃的举动。自然界中,鲸的潜水记录最深可达1000米,但对于身长4米的苏菲而言,10米长、7米深的表演池,仅仅是一个转身的空间,这是它每日生活的场所,不出意外,也是它至死才能摆脱的“囚牢”。

  邵然与白鲸苏菲。受访者供图

  那场表演并未因突如其来的事故终止。音乐响起,在观众的掌声与鼓劲声中,邵然再次跳下水,机械地完成了表演动作。水下,邵然看到苏菲的眼中流出透明的分泌物,如同人类的眼泪。

  为什么还要继续?“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训鲸师有假期,但我们从未让动物们休息一天。它又平静下来了,那就继续表演。”喧闹的舞台裹挟着她成为同谋。讲起这段做动物保护讲演时每次都会重复的故事,邵然的每一个字都说得缓慢低沉。

  “我被放过了。”苏菲的眼睛仿佛映照出了自己的卑劣,这场表演后,邵然内心开始有了触动。

  邵然又是如何成为这样的邵然的?

  习惯的枷锁,在难以撼动之前,总是轻得难以察觉。当行为变成一种惯性,她发现,自己与那些被豢养的动物一样,也经历了一场无形的“驯化”。

  驯养野生动物,是一个心逐渐变硬的过程。

  自然界中,海狗的幼崽通常会在妈妈的带领下学习进食和捕猎。但在海洋馆的运行体系里,小海狗会被带离母亲身边,在城郊的驯养基地中,被迫习惯人类的喂食方式,这对外常被美化为一种贴心“照顾”。

  工作中,邵然接触过白鲸、企鹅、海狗、海狮、北极熊等很多动物。受访者供图

  在抽干了水的驯养池中,邵然也曾拿着目标棒扮演强迫进食的“照料者”。当想要保护同伴的小海狗扑上来咬她时,她毫不留情地抽打它。“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那样做,现在想起就像一个魔鬼。”身边人起哄、嬉笑,在集体无意识中,她被同化为其中一员。

  苏菲也并非第一个“反抗者”。里氏海豚“花花”,曾因场地装修“搬家”到邵然负责的白鲸池中。在孤独了多年,终于有机会与同类共舞时,动物的领地意识又让这位“外来者”遭受了严重的霸凌。一次下班后,花花向邵然游来,想寻求抚慰和帮助,被拒绝后,以往乖顺的它又一次次靠近。“我知道这是反常的,但我没有安慰它,而是让它走开。”

  第二天,花花永远地“走开”了。

  在海洋馆中,极端压力下引发的应激或自残行为不是秘密,在极度痛苦时,一些海洋动物会关闭自己的呼吸系统。哭坐在花花的遗体旁,邵然等来的解剖结果是,花花并没有致死性的严重疾病。

  “也许我就是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我要为自己赎罪。”邵然说。

  苏菲与邵然。受访者供图

  换一种方式

  如果再往前回溯,这种“驯化”甚至从儿时就已开始。

  小时候,北京孩子邵然最爱去海洋馆看海豚,在她天真的视角中,水中遨游的海洋生物那么自由、那么美,与驯兽师的互动如此亲密,这大概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天然的职业崇拜在心中种下了种子。

  彼时,恰逢广东一家海洋馆招聘,25岁的邵然顺利拿到了这份“人生礼物”,海洋馆打出的“华南第一女驯鲸师”的广告,更让她初入行就站在了聚光灯下。

  “就像拥有了自己的‘宠物’,你并不会思考它们是从哪儿来的,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海洋馆营造的乌托邦,使披着职业外衣的邵然,也一度沉迷其中,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在保护动物。

  自然界中,白鲸会结伴出游。记者 肖淙文 摄于《鲸房》展览现场

  在经历花花自杀和苏菲的事故后,邵然开始调查这些海洋动物的来源。残酷的产业链,露出冰山一角——

  鲸豚类有着高智商与情感,在捕猎幼崽时,整个家族都会拼死抵抗,抓1头海豚,甚至会造成7个同类的死亡;大型鲸类的身体构造只适合在水中漂浮,转运过程中,会导致内脏挤压造成严重内伤,很多白鲸无法活着抵达海洋馆;它们也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一头雄性虎鲸75%的时间都与母亲共处,它们惧怕孤独,与驯兽员看似温情的互动背后,是驯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精神暴力和食物剥夺……

  白鲸在幼年时,全身呈黑灰色,越年长颜色越浅。图为2025年8月摄影师岳鸿军在加拿大哈德逊湾拍摄的野生白鲸,它们很可能是一对母子。记者 肖淙文 摄

  邵然也试图与园区抗争,让动物们少做一些高难度动作。为了节目效果,海狮要在巴掌宽的玻璃桥上单手倒立,庞大的身躯和滑腻的皮肤,让这几乎成为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海狮一次次从高处重重跌落,当它终于成功时,观众席爆发出热烈掌声。邵然听到一位妈妈以此教育孩子:“你看它多棒,多坚强啊。”

  “很多青少年崇拜我,我为他们做出了错误的示范。”除了对动物的直接伤害,这至今是邵然痛苦与愧疚的另一源头。人无法为自己没有认知的事情而改变,对生命教育的缺失,让这样的“崇拜”在一代又一代孩子之间延续。

  2016年,与同事再一次为动物权益发生冲突后,邵然结束了自己5年的训鲸师生涯。她要换一种方式,去说,去讲,去发声,讲出动物们的处境。

  受访者邵然。受访者供图

  没有渠道,没有人脉,没有人认识她。邵然选择了一种看似笨拙又直接的方式,让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给各大书店、高校等公共场所打电话,推介自己的动物保护公益讲座。

  从2019年至2024年,靠着这种“笨”办法,她一个人撑起一个团队,用5年时间抵达50多个城市,完成了3次全国巡讲。“可能十几个电话,只有一个有回应。”邵然说,巡讲中,常常是结束了一站,下一站还不知道要去哪儿,但她总是在路上。

  台下的听众有时只有个位数,但这不影响她讲述的热情。2019年,她建立了“然爱同声”自然保护社群,“然”字并非取自她的姓名。“是大自然的然,我的力量很渺小,但也想影响更多人为大自然发声。”邵然说。

  更友善的生命观

  听过邵然讲座的人,会对她的感染力印象深刻。

  这种感染或许来源于一种“喜怒形于色”的真实,采访中,她并不回避自己的痛苦、人性中的自私与矛盾,更不掩饰这份事业带给她内心的充盈。在《鲸房》的展览现场,她为观众讲解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介绍起熟悉的海洋动物时神采飞扬,如同在给孩子讲一本科普型童话书。

  邵然在《鲸房》展览现场讲解。记者 肖淙文 摄

  为动物保护发声9年,这是一种惯性吗?“在自然面前,每个人都是未开智的孩子。即使是成年人,也是地球的孩子。”在邵然看来,每个人成长都是听动物故事长大的,动物故事能唤醒人们对世界的友善之心。

  而这些年,每踏上一块土地,与不同的人产生羁绊,都让邵然的讲述有了不一样的思考。上路的动力,有自我揭露后的救赎,有不得不说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还有,爱。

  她喜欢走进一些相对偏远的城市,尤其希望走进校园。在浙江最南端,苍南县的一所职业学校里。两位听完故事的学生,趴在她的肩头哭了,很多人排着队想聊一聊自己的感受。“我只能抱一抱他们。”邵然说,那一刻,有一些人类共通的情绪在他们之间流动。这一路上,台下那些真诚的、善良的目光,都是她力量的来源。

  邵然到学校开展动物保护讲座。受访者供图

  她把海洋动物的故事带到了新疆,这个中国版图上离海最远的地方。“很多人觉得,你疯了吗?其实本质上我讲的是一个生命故事,无关乎你见没见过海。”面对礼堂里上千双眼睛,邵然说,希望你们长大走进社会后,面对不友善,或者对别的生命行使一些暴力时,你能想起这个故事,想起苏菲。

  走南闯北,观众的反馈,也给了邵然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邵然在全国巡讲。受访者供图

  “个体”是邵然回顾这些年自身改变时,提到最多的词。从关注白鲸、海洋动物,到将目光拓展至更多实验动物、农场动物、流浪猫狗的处境。摒弃海洋动物保护的宏大叙事后,更多动物个体被看见,而连带着的,是看见人类自己。

  透过《鲸房》这场展览,邵然想表达:“我们不止解救白鲸,也是在解救每一个深陷社会系统旋涡的自己。”

  《鲸房》展览的影像行为装置《TA正在逃离海洋》,白鲸的影像被投射在镜面上,观众仿佛与鲸一同困于无边的反射世界。记者 肖淙文 摄

  再次走进校园,动物故事之外,她开始用一种自我剖白,希望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生命成长的可能性——一个曾沉迷于抽烟、赛车、酒吧的混日子的高中毕业生,是如何成为今日的邵然的?

  2023年,白鲸苏菲在海洋馆去世,只活了约20岁。在大自然中,它的寿命可能是现在的3倍。

  近两年,邵然试图从一个人讲,转变为带动一群人去讲。用巡讲时同样的“笨”办法,她借助自己的号召力,陆续举办了两届“海洋演说家双语演讲比赛”,吸引了500人参赛,选手覆盖中国所有省份。在去年9月举办的首届“生灵之声双语演讲大赛”中,邵然增加了一条新要求:演讲内容需围绕具体的生命故事展开。

  首届生灵之声双语演讲大赛中,来自聋哑学校的13岁学生陈天瑞,特意从广西赶来,讲述了他在河边救助一条被困小鱼的经历。邵然为他颁发了特别奖。受访者供图

  眼下,邵然最关注的,是加拿大海洋公园Marineland里30头白鲸的去留。10月,加拿大渔业与海洋部长拒绝了将白鲸出售给某海洋王国的出口申请。依据是2019年加拿大正式生效的《终止圈养鲸豚法案》。如果批准这项申请,就意味着让这些动物继续被囚禁、继续被用于表演,这会背离“保护海洋哺乳动物免受剥削”的原则。

  全世界已有约20个国家和地区立法禁止圈养鲸豚及禁止鲸豚表演。“我会一直讲下去,一直努力到立法禁止动物表演的那一天。”现在,每场讲演结束,邵然仍无法坦然接受现场的掌声和赞扬。漫长的时间过去,那句叩问始终在心头:“如果我之前伤害的是人,我能被原谅吗?”

  于是讲演结束,接受掌声的,是苏菲。“请大家陪着我和苏菲说一声再见吧,它的精神和能量,永远会在我们的身边。”邵然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习惯的枷锁,在难以撼动之前,总是轻得难以察觉。当行为变成一种惯性,她发现,自己与那些被豢养的动物一样,也经历了一场无形的“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