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重走川西长征路 红军驻扎过的地方如今村美民富
2016年10月13日 10:38:17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张冰
【摘要】 如果不是那次“飞夺”,泸定桥或许只是泸定县境内“曾经的交通要道”。而如今,大渡河两岸楼房林立,游客如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纷纷前来体验何为“大渡桥横铁索寒”。

0003.gif

游客在泸定桥上留念

  浙江在线记者张冰10月13日讯 80年前的那场胜利,可歌可泣;80年前的两万五千里,无与伦比。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浙江在线记者跟随浙江省记协到四川重走长征路,聆听当地人讲述关于万里长征的故事,了解中国工农红军曾经创造的历史,体验80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记录沿线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游客在泸定桥上留念

  泸定桥仍在 大渡河两岸今非昔比

  泸定桥头,泸定县老干部孙光骏已经不止一次向游人介绍桥本身的历史和1935年的那场战斗:饱经三百多年历史风霜的泸定桥曾以川藏交通要道和军事要津著称于世,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中取得了飞夺泸定桥重大胜利。

  1935年,正是在这里,“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梓华、刘金山等22名参与此役的红军,有人称他们为英雄,有人称他们为战神。

  第一次走上泸定桥,第一次感受到铁索的晃动,第一次从木板的缝隙里近距离看到大渡河水呼啸而过,即便是桥上木板整齐坚固,即便只是扶着铁索向前挪几步,也让人不免有些心惊肉跳。身处此情此景,小学课本上“飞夺泸定桥”的画面,立刻在脑海浮现。

  如果不是那次“飞夺”,泸定桥或许只是泸定县境内“曾经的交通要道”。而如今,大渡河两岸楼房林立,游客如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纷纷前来体验何为“大渡桥横铁索寒”。

  寒意,来自铁索、来自激流、来自山风、来自对历史的敬畏。

  81年后,泸定桥仍在,但大渡河两岸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活已今非昔比。泸定县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泸定县2015年累计接待旅客7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8.66%和85.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十一五”期末比增加9053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甘孜藏族自治州平均水平1744.5元,与“十一五”期末比增加6100.5元。

泸定桥西桥头

CshKGFf9KvKABvEuAASPSR0LykQ020.jpg

甲居藏寨(裘凯军 摄)

  红军当年驻扎的地方 如今村美民富

  四川甘孜,甲居藏寨,“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名扬海内外,刚刚又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甲居一村村口,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村民的生活变迁。

  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南下攻占甘孜丹巴县后,红五军团驻防丹巴,建立丹巴革命根据地,作为南下红军的中转基地。军团政治部就设在甲居一村村口。

  斯人已逝,遗址犹存;时过境迁,精神不灭。

  81年后的今天,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得到保护和修复,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地,越来越多人前来缅怀先烈、聆听红军的感人事迹。而遗址所在甲居藏寨,借着旅游的东风,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一大早,拉布格西大姐就忙着挤牛奶、做酥油茶,给入住的客人准备热乎乎的早餐。男主人曾阿热今年49岁,经营民宿已经有十年时间。他告诉记者,村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前,自己一直是在外面打工,生活虽然谈不上太差,但也只能说“勉勉强强还能过”。

  民宿开起来后,曾阿热家里请了几位亲戚朋友来帮忙,每年依靠民宿能有十多万元的经营收入。

  前两年,家里还买了一辆面包车,彻底告别以前走路、骑马上下山的日子。曾阿热的两个孙女都在4公里外的聂呷小学读书,以前走路过去要一个小时左右,现在有了面包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节省了三分之二,也更加方便和安全。

  在村里采访时,我们遇到送孩子上学的扎西卓嘎大姐,她家里也开了几间民宿。尽管只经营的时间不长,但是与以前交通不便、只能靠种田为生的日子相比,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她说,家里最近准备装修房子,以便迎接更多客人入住。“扎西德勒!”道别时,她为我们送上祝福。

责任编辑: 沈正玺

标签: 长征;泸定桥;川西;红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1013415684045072.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