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数智防汛·畅行无忧”为主题的“2025高速公路汛期应急救援保畅研讨会”在宁波举行。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交通运输、应急、气象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绘汛期保畅新图景
本次会议由中国公路学会指导,浙江交通集团特别支持,中国公路学会道路救援分会、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杭甬公司”)共同主办。活动旨在深入研讨和交流高速公路汛期应急救援保畅工作在气象预测、风险研判、联动救援、科技防汛、智慧救援以及高速公路结构物应急处置与设备配置标准等重点领域的有益经验和创新应用,提升汛期高速灾害防控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与保畅工作机制,保障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和区域经济稳定。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对世界交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的背景下,本次会议关注“智慧交通”“科技防汛”“数智赋能”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实践经验,组织开展浙江交通集团综合应急基地现场参访。与会专家、学者近距离感受浙江省交通集团智慧化、全链条的防汛指挥体系与智慧管控平台,以及在应急响应、精准调度、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先进成果。现场,无人机和物联网设备、钢桥车、爆闪警示桩等特种车辆及五小创新产品进行集中展演。
据了解,该综合应急基地为沪杭甬公司建设的区域化应急基地之一,主要辐射宁波市范围内重大公路应急支援和应急抢险任务,包含应急指挥中心、专业队伍装备库、应急物资设备储备库、综合后勤保障点、应急技能实操基地五大区块,对夯实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应急处置能力、补充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沪杭甬公司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技赋能、快速响应”为防汛方针,通过机制协同、数智防控、救援升级三大举措构建全方位防汛体系,成效显著。机制协同方面,推动防汛理念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防御”,基于浙江交通集团“1337”工作机制与“234”分级管控流程,细化制定“1图7表3流程”工作机制实现风险全链条闭环管理。编制风险隐患管理、常见风险征兆辨识手册并联合多方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联防体系,确保5分钟内响应路域风险,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数智防控方面,依托智慧高速建设,打造集监测、调度、决策于一体的“高速管控平台”。结合之江慧眼、之江智控、之江智联等系列产品,构建以视频检测为主的全域秒级精准感知网络,实现灾害天气秒级感知与车道级管控。“桥梁医院”“水上主动预警系统”等创新实现大桥结构安全精准管控及桥海联动防控,让桥梁风险“看得见、防得住”。救援升级方面,创新提炼事故预防、快处快撤、事故封道等工作法,针对汛期台风、暴雨等场景制定标准化施救流程。近三年投入建成杭州、湖州、舟山等综合应急基地,布设115个标准化物资储备点,施救驻点120个,配备1686名应急人员与500余台套专业设备,构筑“14公里应急圈”。
从无人机巡飞到AI决策辅助,从数字孪生推演到智能装备集群,这场研讨会勾勒智慧防汛未来图景。正如沪杭甬公司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织就的不仅是防汛网络,更是守护人民出行的生命线。”当科技深度融入应急血脉,一条条智慧化的高速正成为汛期最坚实的“安全堤坝”。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