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锥倒伏、标志牌倒地、工人误入危险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隐患,往往成为交通事故的“导火索”。过去,安全员要举着旗帜来回巡桩护桩,既累又难及时发现问题。如今,浙江交通集团浙高运公司研发的“涉路作业安全监管系统”在丽水龙丽丽龙高速公路应用后,让施工监管从“人盯人”变成了“系统管全域”,安全效率大幅提升。
“歪倒的交通锥5分钟内归位”——系统化身全天候“安全哨兵”
2024年6月,龙丽丽龙高速公路封道施工期间,这套系统首次“上岗”。一天下午,系统突然发出警报:“K2632+500路段交通锥倒伏!”安全员李师傅立刻根据终端APP收到定位信息,歪倒的交通锥已被系统标注为红色警示点。5分钟后他赶到现场,迅速扶正交通锥,并在系统内点击“处置完成”——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以前靠人工巡查,发现倒伏至少要20分钟,遇到雨天或夜间,隐患更难察觉。”李师傅感慨。系统通过北斗卫星定位和倾角传感器,能实时“感知”交通锥、标志牌的状态,一旦倾斜超过40度立即告警。试点期间,系统累计发出16次倒伏警报,全部在10分钟内处置完毕,而过去同类事件平均处置时间长达30分钟。
“电子围栏”拦住违规脚步——工人安全多了一层保障
施工区边缘的电子围栏,是系统的另一道“安全锁”。一天上午,系统突然预警:“施工人员张某进入危险区域!”现场管理人员老吴的终端弹出实时告警提示:工人张某为图方便,试图跨过围栏搬运材料。老吴立即通过对讲机制止:“张师傅,快退回安全区!”同时,系统自动向张某的人员警示器发出震动提醒。
“以前靠口头提醒,工人容易疏忽,现在系统‘盯’着,违规行为明显少了。”老吴说。试点期间,系统成功预警3次违规进入危险区事件,相关行为较系统应用前减少80%。更关键的是,系统能记录违规时间、位置和人员信息,为后续安全培训提供数据支持。
“导航提前绕行”——施工不再堵成一锅粥
系统不仅管工地,还管起了路上的车。在龙丽丽龙高速施工段,系统与高德、百度等导航平台联动,实时推送施工信息。司机周师傅回忆:“那天我快到施工区时,导航突然提醒‘前方8公里道路拥堵,建议绕行’,我提前变道,避开了拥堵。”
据统计,系统应用后,施工路段拥堵指数下降15%,因施工引发的追尾、剐蹭事故减少12%。浙高运公司项目负责人解释:“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能精准预测施工对交通的影响,比传统人工预判更及时、更准确。”
从“试点”到“推广”——科技护路面向更多应用场景
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多条高速公路推广,累计取得6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日,它更入选中国公路学会“四新技术”一级推广成果,成为交通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案例。
“过去靠人海战术管安全,现在用一张‘数字网’就能覆盖全场。”浙高运技研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系统还将拓展至道路运行管控、清障施救、收费站特情处置等场景,让科技为每一公里道路安全“保驾护航”。
从丽水山区高速试点到更多交通领域的推广,这套“会思考”的安全监管系统,正用科技的力量重新定义涉路“施工安全”——不再依赖人的眼睛和脚步,而是用数据和算法织就一张更严密、更高效的安全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