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公布“2025年全国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名单,浙江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温州管理中心“隧道构网型储能项目”成功入选,标志着其探索的交能融合方案成为可落地、可复制的行业标杆。
该项目由温州管理中心联合数智交院、华为于2025年3月启动,9月全面完工投运,历时半年攻坚。“这份荣誉是对技术创新性与‘交通+能源’跨界协作模式的双重肯定。”项目负责人杨松表示,三方团队在技术选型与场景适配中紧密配合,实现了技术可行性与运营价值的落地。

项目的落地源于对行业痛点的精准破解。隧道照明、通风等设备24小时运行导致高能耗,温州管理中心年耗电达3300万度,电费超2600万元,节能减排压力突出。为此,项目主动对标国家政策,响应《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以隧道为切入点探索“源网荷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是项目核心竞争力。作为浙江首次在高速隧道规模化应用构网型储能技术的项目,其引入华为LUNA2000系列解决方案,覆盖诸永、景文、文瑞高速重点线路,构建起多维度创新体系。在系统部署上,共投用26套储能柜,总容量达2568kW/5114kWh,其中6套构网型设备依托华为技术实现3秒单机切换、10秒多机切换,保障供电连续。在能源协同上,新增180kW光伏与840kW充电桩,形成“光储充一体”联动体系,实现绿电就地消纳。更以全球首创风液制冷技术将充放电效率提至91.0%,严控电芯温差,筑牢稳定运行基础。
构网型技术更让储能系统升级为电网调节参与者,既能通过黑启动功能保障应急供电,又能平抑新能源波动,未来接入虚拟电厂后可进一步释放能源价值。
该项目投运后成效显著。通过峰谷套利与分时电价改革,每年节省电费337.6万元,其中峰谷套利收益237.6万元;并离网切换功能解决了偏远路段供电不稳问题,消除行车安全隐患;储能系统提升新能源消纳率,助力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下一步,温州管理中心将扩大“光储充一体”模式覆盖范围,探索储能参与虚拟电厂辅助服务的路径,持续释放交通基础设施能源价值,为交通运输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实践经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