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重燃千年窑火 传承瓷源文明

江南之源文化遗址首届德清窑开窑

字体:
—2025—
11/13
13:31:52
2025-11-13 13:31:52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贾刚为 沈烨冰

  今年的金秋时节,首届德清窑开窑节揭幕,一场庄重的复烧点火仪式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隆重举行。以战国龙窑遗址为蓝本重建的柴烧窑正式启用,展出千余件仿古青瓷,重现千年窑火传承。 

  当火种被投入恢复重建的“德清窑”深邃的炉膛内,跃起的火焰仿佛瞬间贯通了古今,照亮了一段跨越两千多年的陶瓷史诗。  

  这座恢复的老窑位于德清县瓷之源博物馆东面,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延伸,由国家级非遗“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胡家旺先生设计建造。  

  它并非对某处古窑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深刻汲取德清原始瓷龙窑核心技术精髓后,融合现代需求建造的一座柴烧窑。其所在的区块集研学、体验、展示与创意于一体,旨在让古老的制瓷技艺从书本和展柜中走出来,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活态文化。而这一切,都深植于德清这片深厚的窑业沃土。

  德清窑,浙江省德清县的古代窑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煅烧的历史自商周延续至唐宋,窑址群分布在东菬溪流域,现存商至战国时期窑址40余处,分布面积约6平方千米。  

  “德清窑”这一名称的学术生命,始于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在他所撰写的关于青瓷史的书中首次使用了“德清古窑”一词,但当时并未认识到其独特性,只将其视为越窑的一部分。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始于1956年的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在此次普查中,浙江省文管会的专家们对德清的焦山、戴家山、城山等窑址进行了科学调查。他们将出土器物与越窑仔细比对后,发现了二者在胎、釉、工艺上的显著差异。随后,专家们发表的《德清窑调查散记》一文,正式将“德清窑”从一个地域概念提升为一个具有独立文化内涵的窑系。

  要真正理解德清窑的价值,就必须了解其灵魂——龙窑。龙窑依山而建,形似卧龙,利用坡度形成自然抽力,是古代提升烧造效率和质量的伟大发明。而德清,正是探索中国龙窑技术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地带。在这片土地上,已发现的150多处古窑址,宛如一部记录在大地上的编年史,清晰地展现了龙窑技术的完整演变脉络。  

  早在夏商时期,德清的先民就在火烧山、亭子桥等地建起了中国最早期的龙窑,烧造出被誉为瓷器远祖的原始青瓷,开启了龙窑技术的辉煌序幕。到了春秋战国,德清的原始瓷生产达到顶峰。窑址遍布东苕溪流域,龙窑结构不断优化,烧制出大量造型精美、釉色莹润的仿青铜礼器与日用器。至此,德清已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原始瓷生产中心。直至东汉,随着成熟青瓷在越窑等其他窑口的出现,德清的窑业重心有所转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黑瓷产品,但其龙窑技艺的根基早已深深扎下,并持续影响着中国陶瓷的发展。  

  此次复烧的点火仪式,点燃的不仅仅是一座新窑的柴薪,更是接续了绵延千年的文明薪火。10月1日开窑节取出的器物,其意义远超陶瓷本身,它们是古老技艺在当代的回响。这背后是德清以其深厚的文化自信,致力于将“瓷之源”的品牌活化,让历史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复旦大学郑建明教授现场阐释了德清窑在中国陶瓷史中的坐标意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恢复德清窑的传承人王军港详细讲解了德清瓷锻造的技艺。深受现场领导、专家、陶瓷爱好者的点赞。

  为了恢复和弘扬德清瓷,德清县政府2012年邀请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青瓷工艺非遗传承人王军港,由他负责《中国指南计划》恢复德清窑的制作。历经12载风风雨雨,王军港克服种种困难不懈努力,终于恢复和提升了德清窑的文化和价值,使得德清窑被更多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所认同。为此,作为恢复德清窑第一人的王军港,先后获得了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湖州市工匠等荣誉称号。

  全国知名的陶瓷工艺大师、 专家、教授、学者,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相关领导,全省各地瓷器爱好者,媒体记者近200人见证了这次德清窑精彩的开窑盛况。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青瓷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