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浙江省儿童医院的急诊室里特别繁忙,除了孩子们的哭闹声,更多的是家长们焦灼的询问:“医生,他只是感冒了,还是得了流感?”“孩子高烧不退,会不会烧坏脑子?”“我们全家都打了疫苗,为什么孩子还是中招了?”……流感,这个看似常见的疾病,给无数家庭带来的困扰与担忧。
近日,淳安县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胡荣全围绕儿童流感中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共同为孩子们构筑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流感≠普通感冒,认清“伪装者”的真面目
许多家长容易将流感与普通感冒混为一谈,但事实上,二者在病原体、症状强度和潜在风险上有着天壤之别。胡荣全用一个比喻来解释,“普通感冒像一场毛毛雨,而流感则是一场夹杂着雷电的暴风雨。”
首先是病原体不同。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而流感则由特异性的“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乙型)所致。流感病毒变异快,传播力极强,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引起季节性流行。
其次,症状强度不同。普通感冒通常以局部症状为主,如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发热较少见且多为低热,孩子整体精神状况尚可。流行性感冒则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症状为核心。孩子往往会突然出现39-40℃的高热,伴有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极度乏力。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可能反而不那么突出。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拒奶、异常哭闹。
另外,风险程度也不同。普通感冒病程自限,并发症少。而流感对于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的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以及有基础疾病(如哮喘、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风险极高。它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儿童为何是流感的“重灾区”?
儿童,特别是学龄期和学龄前儿童,是流感病毒感染率和发病率最高的人群。
这主要源于三个原因:首先,儿童的免疫系统仍在发育和“历练”中,首次接触某种流感病毒时,体内没有预存的抗体,如同新兵上战场,缺乏作战经验,容易“全线溃败”。第二,幼儿园和学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效率极高,为流感病毒提供了绝佳的传播环境。最后,儿童的个人卫生意识薄弱。年幼的孩子尚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意触摸口鼻眼等,这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预防先行,构筑家庭“防火墙”
对付流感,预防的价值永远大于治疗。疫苗接种,便是最坚固的“盔甲”。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为何要每年接种?胡荣全介绍,因为流感病毒变异速度快,世界卫生组织(WHO)会根据全球监测数据,预测当年可能流行的毒株,并据此生产新的疫苗。因此,去年的疫苗难以保护今年的病毒。目前已有适用于6月龄以上全人群的流感疫苗。对于首次接种的6月龄至8岁儿童,通常需要接种两剂(间隔至少4周)。疫苗的安全性良好,常见的副作用仅为接种部位红肿、疼痛或一过性低热,远低于感染流感本身带来的痛苦和风险。
对于非药物干预,个人习惯尤为重要,能起到有效防护的作用。
勤洗手:教导孩子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七步洗手法”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无法洗手时,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文明咳嗽:教育孩子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而非用手。
佩戴口罩:在流感高发季节,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时,正确佩戴口罩能有效阻隔飞沫。
开窗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毒浓度。
增强体质: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度的户外锻炼,是提升孩子自身免疫力的根本。
孩子中招后,家长如何科学应对?
即使防护周全,孩子仍可能感染。胡荣全说,一旦怀疑孩子得了流感,请保持冷静,科学应对。
一旦孩子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可以通过鼻咽拭子进行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快速明确诊断。在症状出现的48小时内是抗病毒治疗的黄金窗口期。
另外,合理用药,对症治疗。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是主要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它能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并降低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但务必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购买服用。
当孩子因发热出现不适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切记不要使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罕见的瑞氏综合征。另外,发热会消耗大量水分,鼓励孩子多喝水、奶、汤、果汁等,防止脱水。观察孩子小便的颜色和频率是判断是否缺水的好方法。
同时关注家庭护理,让孩子充分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精神极度萎靡、惊厥等情况,需立即返院或急诊。
走出误区,儿科医生的特别提醒
流感是家长孩子在秋冬季节必须共同面对的一场“健康大考”,考验着我们的预防意识、判断力和应对能力,需要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儿童流感,放下不必要的焦虑,采取正确的行动。
胡荣全列举了三大误区,不少家长都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误区一:“发烧了就要马上退烧”, 发热是免疫系统战斗的标志,疾病恢复需要时间,体温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不完全成正比。孩子的精神状态远比体温数字更重要。
误区二:“发烧时捂捂汗就好了”,幼儿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捂汗时可造成体温急剧上升,易发生高热惊厥等。正确做法应该是宽松衣被,多饮温水。
误区三:“感冒后多运动出出汗就好了”,生病后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否则易出现肌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