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4日讯(见习记者 戴凯霖)今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各地独特的年俗项目和非遗体验成为当地旅游市场的亮点。人们走出家门,沉浸式体验非遗剪纸、木刻、手工技艺等年俗年味,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据美团数据显示,自2025年1月1日以来,“非遗”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增长了174%,“非遗体验”上涨168%,“非遗手工”更是增长了321%。京东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年货节期间,各类传统木版年画类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年画类产品在浙江、福建、江西、广西等省份的销量同比增长也均超3倍。
这几天,记者走访杭州各大非遗馆、工作室、手创店等,感受古老非遗与新春佳节激情碰撞,观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超凡工艺,聆听年轻人对非遗工艺的思考。
在位于余杭区的“玉见”手作社团,创始人吴光群向记者展示起蛇年的新春剪纸《百财纳福》《女人和蛇》《蛇的公主和王子》等作品。“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动物,常用于塑造神像,如女娲和伏羲,他们被描绘成人身蛇尾的形象,象征着幸运、吉祥和神圣。”
只见她手拿剪刀,在红纸上轻轻舞动,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便呈现在眼前。福字、生肖、花卉……每一处细节都流露出浓浓的年味。作为杭州余杭区第六批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光群不断尝试“混搭”,她向记者介绍蛇年剪纸系列的设计理念:通过一条缠绕的蛇,形成了一个“福”字的造型,又在蛇身中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花卉,有水仙、牡丹、梅花等各式各样的百花,寓意春暖花开,富贵繁荣。“通过蛇这一生肖形象,结合剪纸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法,展现蛇年的神秘、智慧与灵动之美。”她说。
吴广群的蛇年剪纸作品 受访者供图
身为余杭雕版印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杭整个春节订单不断,雕刻木板、蛇福拓印……“我今年做了两幅关于蛇年的雕版,分别是《蛇舞春风》《蛇运亨通》,题材都与新年属相相关。”在南渠社区木刻雕套色技艺传承基地,赵杭展示起自己的看家本事——“拳刀”在他手中仿若被注入了灵魂,翩然飞舞间,一块平平无奇的木板逐渐完成一场蜕变。定位、上色、印制……很快,一张栩栩如生的《金蛇贺岁图》翩然纸上。
这就是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术。赵杭告诉记者,制作出来的雕版福字做成旋转相框,再加上一盏小小的宫灯,收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喜爱。在他看来,这种消费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回归,也体现了更多消费者愿意以一种更传统、更原汁原味的方式来迎接新春。
赵杭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忙年”时,年轻人们也被丰富的非遗文化知识所吸引。这个春节,余杭区瓶窑镇余杭文化中心二楼的三亖拾研SUSTAIN店,迎来了一批来杭州体验非遗的台湾中学生,工作人员们为这些来自台湾的学生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烧箔画和型糊染DIY活动。
“烧箔画是一种民间艺术,结合综合材料与绘画技术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工艺制法、惊艳的色彩以及丰富立体的表现力在传统艺术中独树一帜。”店主徐涵彬说,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家都觉得这些看似简单的工艺,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件作品都是匠人精神的体现。
台湾学生在店内体验 受访者供图
“现在的年轻人不仅会购买成品,还会研究背后的传统文化和故事背景,他们开始购买材料包尝试DIY。”在杭州市钱塘区清潮园“王的手创”店内,负责人苏老师与记者分享了这段时间自己观察到的变化。
玲珑鱼灯成品 受访者供图
“新年我买了玲珑鱼灯的手工DIY材料包,这个是需要自绣的发簪。”春节前,小陈在“王的手创”实体店中一眼看中这款发簪,便在线上店下单了材料包。苏老师告诉记者,这款发簪也正是店内当之无愧的“销冠”,仅在春节期间的销量就已达8000+。“锦鲤自带幸运光环,在传统文化中有年年有余、金玉满堂的美好之意,它不仅是一只会发光的步摇,更是一盏创意十足的手持鱼灯。”苏老师说,这个发簪的每一处的绣面都需要消费者自己动手完成,有些复杂,但完工后成就感满满。
春节申遗成功,让非遗传承与创新完美融合,更让春节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个春节,你体验了哪项非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