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日讯(记者 李心怡)行走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眼前闪过外卖小哥的两轮电瓶车、快递物流的三轮电动车,还有风驰电掣的新能源汽车,这一幕让人不禁联想:其背后的供能是什么?答案中,锂电池必定占据一席。如今,锂电池以低碳环保、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优势日益受到青睐,其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野外供电、家用储能、军事航空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锂电池生产智造及循环回收,是一家浙企绿色转型开辟的新赛道。3月底,浙江在线记者走进天能新能源(湖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州锂电)的生产车间,近距离观察一块锂电池的“绿色智造”之旅。
生产车间门口,一块显眼的蓝色“数字工厂”大屏映入眼帘,上面显示着物料量、各工序合格率、检测合格率、环境温度、湿度、能源消耗等电池生产的数据参数,数字化工厂的脉络清晰可见。
生产车间内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穿好防尘服,戴上口罩,记者跟随湖州锂电副总经理谢墨走进数字车间。伴随着机器的“嗡嗡”声,电池正负极配料、涂布、制片、烘烤、注液等工序高效运转着,通过全自动机器人的系统调度,在有条不紊中,实现着无人化操作。
“生产一块锂电池可不容易,其中包含了14道大工序和110多道小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非常精细,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和要求。”谢墨说。
比如配料搅拌。
边说着,谢墨把记者领到一个巨型搅拌罐前,在罐里加入磷酸铁锂、聚偏氟乙烯等原材料后,机器启动,两个搅拌罐开始合拢。待完全密闭合拢后,里头的行星搅拌桨便开始转动,像打鸡蛋一样搅拌着物料。
搅拌罐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下面的这些物料是制作电池的活性物质,他们必须在真空、恒温的条件下进行融合。”谢墨告诉记者,“别看只是搅拌,这里头可大有学问。它好比做一道菜,先加盐还是先加糖,分几次加,什么时候开大火,什么时候开小火,这些都有讲究。有些技术人员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这一细节呢!”
生产电池的化学物料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紧接着,进入滚压工序,记者注意到,经过滚压后的极片厚度会比原先减少三分之一,而每一部分的厚度数据都会被一旁的自动激光测量仪检测到,精密度误差在正负2微米之间。也就是说,用一根直径60微米的头发丝作比喻,极片的厚度差要控制在头发丝直径的三十分之一内,其精细程度令人惊叹。
滚压工序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此情此景,记者不禁发问:能达到现有这般技术,是怎么操作实现的?谢墨回答:“在我们这行,技术的突破是日积月累的,技术人员时时刻刻追求创新和精益求精,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累积。有时,甚至多年后回过头才发现,原来某一年的某个节点是个大突破,当年的一个小进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电池裸电芯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车间交谈中,天能集团储能研究院技术总监代东举走了过来,和记者聊起企业锂电产业的迭代:天能发展锂电项目已有近20年,早期生产的锂电池主要用于两轮车和三轮车,每个电池包电量很小,蓄能大概只有半度电。2017年之后,企业把目光转向新能源电动汽车,锂电池电量大大增加,一个电池包蓄能大概有100度电。
而自2021年以后,企业朝着绿色低碳的目标开始做储能锂电池,代东举说:“在一个储能集装箱里,储电量达到兆瓦级、万度电,它可以将太阳能、风能等转化的电能储存在这个电池里,可应用于低温储能、军工、航空航天等极限条件领域。电池的循环寿命能达到10000次以上。”
储能电池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如今,生产线已完成了从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再到数字化的转型。“接下来,我们会朝着系统自动分析数据、自动反馈,形成完整闭环的目标去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代东举表示。
截至2024年3月,湖州锂电已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建成锂电池生产产能5.3GWh,预计可以实现年产值40亿元。记者了解到,10年间,天能集团研发经费增长5倍,还曾捧获中国工业大奖。
绿色低碳的转型任务任重而道远。正如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所说:“机遇总是打扮成问题出现,要有爬坡过坎、遇水搭桥的精神。”在创新转型方向的指引下,无数研发、技术人员步履不停,这条绿色化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记者手记:实干开路 实绩作答
如果把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自然能源更好地储存并合理利用起来,就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而储能电池便是储存可再生能源的容器。因此,天能集团在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上,更具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也更为迫切。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实干”是每一位天能人身上的品质,不论是技术工人、生产总监还是企业高层,都清晰自己的目标与责任,在岗位上不断突破,探新求变,创造价值,共同憧憬着绿色能源事业的美好未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