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翻开“浙”一业 | 用8年冲上1.8亿年销量 梅家坞茶三代给茶写下创新注脚

字体:
—2024—
06/21
16:59:07
2024-06-21 16:59:07 来源: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 杨博

  编者按:历史经典产业,是凝聚人民聪明才智、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今年6月,浙江专门出台《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和《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为主线,突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推广“五个关键词”。过去,历史经典产业是富民支柱产业;如今,它们正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之一。浙江在线推出《翻开“浙”一业》特别策划,看历经风雨洗礼的历史经典产业,如何活起来、潮起来、强起来。

  浙江在线6月21日讯(见习记者 杨博)茶,一片神奇的东方叶子,镌刻着山水灵秀,承载着舌尖清欢,寄寓着文人雅韵,亦联通着世界经贸。在茶文化的宝库之中,西湖龙井更是绿茶之翘楚。

  品茗之趣,始于一杯一盏。那么,泡一杯西湖龙井茶用多少克口感最佳?答案是2.5至3克。然而在家泡茶,如何get这恰如其分与浓淡相宜?这便是杭州梅家坞一位茶三代对茶“锱铢必较”的探索。

  从种好茶、炒好茶、卖好茶延伸拓展到让消费者品好茶,胡璧如接过外公和母亲的接力棒,让老底子的茶香在创新中收获新的生机。年轻一代,正成为历史经典产业翻开新一页的重要力量……

梅家坞茶山 见习记者 杨博 摄

  留学归来的梅家坞茶三代,用8年卖出1.8亿年销量

  6月的梅家坞村,暑气渐升,夏蝉开始在枝头躁动。夏日的茶村没有仲春时节的繁忙,村民们或坐在自家小院里品茶小憩,或站在自家茶庄门前招揽客人。走进村里“卢正浩”茶庄,胡璧如正忙着向外地茶商介绍西湖龙井茶。微笑温和,装扮朴素,你可能很难想到这是一位在线年销1.8亿茶叶的新一代茶企“当家人”。

  其实,胡璧如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茶三代。胡璧如的外公卢正浩(1933年-1991年),是梅家坞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初期,19岁的卢正浩凭借一腔热血,和村民一起开荒种茶,将梅家坞打造成远近闻名的茶乡,从那时起“梅”字号的西湖龙井茶开始崛起。此后,胡璧如母亲卢江梅接续传承,北上卖茶,为“卢正浩”这个品牌打出了名声。如今,“卢正浩”茶庄在占地8000亩的西湖龙井一级核心保护区内,拥有无公害茶园1030亩。

胡璧如在直播带货 受访者提供

  胡璧如是一个80后,她与茶的故事开始于2010年。那年,胡璧如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留意到杭州的电商发展得如火如荼,她抢抓机遇率先创办了品牌天猫旗舰店,成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第一家开网上品牌旗舰店的茶庄。

  从0起步,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摸索出方向,品质和服务是她最为看重的。“线上售卖手工炒制的茶叶,包装、储存、物流等因素都影响着茶叶的品质,我们就将天猫旗舰店的售后服务从七天延长至三十天,留给消费者足够的品尝体验期。”也正因如此,品牌入驻天猫仅3年整体销售额就超越了线下门店10余年的销售总和。2016年,胡璧如试水直播,一步步了解主播、中控、运营、投流的组成和模式,当时正值她怀孕。“我还很清楚地记得,直到生产前两天才停播。”2018年,品牌线上年销售额达1.8亿,成为淘宝系西湖龙井茶叶类目中的第一。

某线上销售平台官方旗舰店 截图

  卖出门道更贴心,创新包装“称”出龙井单泡最优克重

  “你知道泡一杯西湖龙井茶用多少克口感最佳吗?在采访中,胡璧如拿来了一些茶叶,让记者尝试抓一撮。

  “一般我们行业内的建议是2.5至3克,你看你取的量明显少了。”胡璧如笑着解释,这也是她卖茶这么多年,观察到的一个小细节——很多消费者往往并非喝茶的“行家”,粗抓一把,冲茶时就很容易觉得茶味或浓或淡,滋味打了折扣。以往,茶叶在消费者购买的那刻其实已经完成了销售的生命周期,但胡璧如想做的不止于此,她想通过一些巧思让消费者更好地品出西湖龙井的风味。

  谈话间,胡璧如拿出了自家的专利产品冲茗杯,“我们根据常见的六大茶类的投茶量和冲泡时间,在茶杯表面进行标注,让消费者知道喝什么茶用多少量和多少水。”

自主设计的冲茗杯 见习记者 杨博 摄

  这两年,胡璧如和团队正在不断打磨最新一代产品——能称重的茶叶罐。茶叶罐自带小秤,取下罐顶密封的小盖子作为盛茶的量具,就可快速称出最佳用量,2.5至3克一泡最佳,水则按照1比50比例最佳。不同时令的茶对水温也有些微区别,胡璧如建议,明前(清明之前采摘的)茶用95℃冲泡最佳,雨前(谷雨之前采摘的)茶用100℃最佳。“单包单泡独立包装溢价其实较高,这种带称的细节设计就很好提升了大包装茶叶的冲泡口感问题,茶叶用完后茶叶罐后续也还可以继续发挥‘余热’。”

带秤的茶叶罐 见习记者 杨博 摄

  “每年4月春茶季结束后,我们会总结复盘线上销售遇到最多的反馈,不断升级产品。我们发现,原来像克重、水温这些细枝末节,往往对消费者而言是最重要的问题。”对细节的完美追求源自于对消费者的洞察,胡璧如在从事电商后就综合利用线上平台软件、调查问卷等等,关注着消费者的痛点,并利用电商茶行业大数据,对消费者进行科学细分,并针对性推出产品和配套营销策略。正是这份对消费者体验的“锱铢必较”,不断驱动着胡璧如的创新,也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化绿为红,老底子西湖龙井创新步履不停

  “碧绿的青叶平摊通风,让鲜叶散失部分水分,再经过揉捻、发酵、烘干多个步骤,工序才算完成,经过这样的工艺制作的茶,味道更加香甜。”虽是夏季,但胡璧如家的茶庄依旧忙碌。胡璧如的妈妈卢江梅告诉记者,接下来这段时间将是钱塘梅红制作的高峰,这是其研发的一款利用西湖龙井原叶制作的红茶。不断为西湖龙井增添“新意”,这是母女俩对茶的默契。

  卢江梅告诉记者,西湖龙井茶只能在每年清明前后采摘一季,绝大部分茶农会在春茶过后裁枝剪叶直接弃置,因此西湖龙井茶园也面临着夏秋茶经济效益的问题。“如果茶农每年只收一季的话产量大概只有50斤左右,如果能将夏秋茶利用起来,年产量能达到200斤左右,这也会是一笔不小收入。”

卢江梅正在炒茶。受访者提供

  怎么解决?变绿为红成为了卢江梅心中的答案。她留意到,武夷山推出的创新红茶金骏眉价格最高能达到上万元一斤,红茶这个市场似乎值得一试。

  她在五年时间内先后到访福建武夷山、河南信阳、云南昆明等红茶产地,拜访各地红茶大师学习最精湛的红茶工艺。最终和团队历经几十次取经、学习和制作,用西湖龙井茶叶原料,做出了钱塘梅红。

  关于西湖龙井的创新还在不断延续,为了更切合年轻人需求,胡璧如和母亲研发出了西湖龙井冷泡茶,在包装上引用杭州民间故事推出国潮包装,还与热门奶茶品牌寻求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在母女俩的眼中,西湖龙井不仅仅是西湖龙井,还有更大一片生机勃勃的茶的天地,等待传承者去延续……而她们的探索,也将让梅家坞走向更远的地方,让老字号和非遗拥有新的注解和延续。

炒茶现场 见习记者 杨博 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茶文化;杭州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茶,一片神奇的东方叶子,镌刻着山水灵秀,承载着舌尖清欢,寄寓着文人雅韵,亦联通着世界经贸。在茶文化的宝库之中,西湖龙井更是绿茶之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