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东海之滨,第八届油商大会如期而至,这也是这场国际油气界的盛会第七次落户舟山。
说来令人称奇:一座不产一滴油的东海岛城,却成了汇聚世界油商的“福地”;一片曾与石化产业无缘的海域,竟崛起为国际油气贸易的新枢纽。
舟山,如何书写这段“无中生油”的传奇?
一
据《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记载,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针对宁波、舟山发展重化工业作出指示,认为“完全有条件在这个区域发展精深加工、临港型重化工业”。
当时的舟山,还是个以渔业闻名的海岛城市,一缺资源,二没基础。为何偏偏选中舟山发展“高大上”的石化产业?
石油,被喻为“工业血液”,关乎的远不止开车加油。我们身上穿的涤纶衣物、手中拿的饮料瓶、生病时用的医药包装,都离不开石油的衍生品。可以说,没有石油,现代人很难过上如今这般“衣食无忧”的生活。
舟山尽管不产石油,却有着发展石化产业的绝佳位置。摊开中国地图,舟山恰好处在东部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字路口。这里还是全球航道的咽喉:途经我国的7条主要国际海运航线,有6条经过舟山海域。舟山港区内更是遍布深水良港,足以停靠万吨级油轮。
对于高度依赖海运的石化产业而言,舟山无疑是“天选之地”。但优势不等于胜势,“有条件”不代表“一定成”。
要建成全球领先的石化产业集群,前路难关重重。单看保税燃料油加注这一项,2014年以前舟山的直供量仅为60余万吨。除此之外,从储运、炼化、催化到交易……每一个环节,都是舟山在这场攻坚战中必须攻克的“高地”。
2011年,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我国首个国家级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舟山也迎来了乘势逆袭的最佳时机。
二
看得见的美好前路固然振奋人心,但对于不产一滴油的舟山来说,发展现代石化产业,每一步都是在无人区开拓新路,靠的是敢想敢干的拼劲。
基础薄弱,那就在荒岛上再造山河。
为了打造国际领先的石化产业基地,舟山将目光投向了鱼山岛——这座常住人口仅500余人的悬水孤岛。从2014年开始,建设者们与时间赛跑,推山填海、架桥铺管,曾经只有渔民和海鸟栖息的荒岛,摇身一变,成为工厂林立、管道密布的“钢铁丛林”,上演了一场“孤岛变形记”。
如今,站在鱼山岛的制高点俯瞰小岛,巨大的炼化塔群直插云霄,银白色的管道蜿蜒交错。这里已崛起为国内第一、世界前列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年炼油量达4000万吨。
流程不畅,那就在服务机制上先行先试。
壮大油气贸易,不能一味“等风来”,更要“引风来”。以保税燃料油加注为例,每年途经舟山海域的国际船舶多达11万艘次,在过去,很多大型船舶经过舟山却从不加油,宁愿大老远绕道去新加坡,只因那里没有冗繁程序,流程更顺、效率更高。
2017年,随着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落户舟山,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等一系列政策的“先行先试”权也随之落地。抓住打破困局的机会,舟山在全国率先开展“单一窗口”建设,通过远程无感监管系统,国际航行船舶等待时间减少12小时以上,锚位使用效率提升超30%。
更大的突破在2021年。面对长期被新加坡普氏价格垄断的市场,舟山联合上海期货交易所发布了“中国舟山低硫燃料油保税船供报价”,业内称之为“舟山价格”。
时至今日,这座陆域面积仅1440平方公里的岛城,集聚起油气企业1.3万余家,稳居全球第四大船加油港。
三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舟山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面对在场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他鼓励大家:舟山储备基地已经建成,前景很好。要发挥优势,继续开发建设,为国家石油储备打好基础。
石油被称作“大宗商品之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西方政客声称: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舟山之所以能从变局中突出重围,答案就写在“无中生油”中。
“无中生油”的韧劲,源于向海图强的胆魄。舟山的成长路径,与义乌“无中生有”闯成“世界超市”如出一辙。“无中生有才会样样都有”,这句话在舟山得到了生动演绎。面对悬水孤岛、基础薄弱的先天局限,舟山人没有坐等机遇,而是以“闯海人”的胆识,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将地理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荒岛上建起世界级的石化基地,是舟山人“闯”出来的;在群岛之间打造国际海事服务高地,是舟山人“争”出来的;打破海外价格垄断,创造“舟山价格”,也是舟山人“试”出来的。
“无中生油”的底气,源于向绿而行的决心。在能源转型大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油气行业绿色低碳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舟山在绿色石化基地建设之初,就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刻在骨子里。比如,园区内的智能装置能将废油都“吃干榨净”;2024年,船用生物燃料调和项目在舟山开工;2025年,舟山为“凯斯廷马士基”轮单次加注4200吨保税生物燃料油,直接刷新中国纪录……这些“向绿”之举,无不证明舟山正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上驰而不息。
“无中生油”的格局,源于胸怀四海的大气。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历届油商大会累计吸引50余个国家和地区超7000位嘉宾参与,其中不乏连续多年赴会的“老朋友”。从“初识”到“深耕”,从谋划到落子,一个个合作项目落地,舟山的油气“朋友圈”持续扩大。
油气行业这片汪洋足够大,容得下中国石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舟山的这条探索之路,也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与其零和博弈,不如互利互惠开拓新天地。从“不产一滴油”到“油商遍地走”,这座千岛之城,在万顷碧波上书写了一段“向海图强”的产业传奇。
当来自全世界的油商一次次奔赴舟山,他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个国家在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上的坚定步伐。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