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6日讯(记者 包勇 通讯员 陈岩明 王莉飞) “暴力梅”过后,浙江开启“大火收汁”模式,气温一下从20多度直接拉升到30多度。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早浙江已亮起16个高温橙色预警。小暑至,盛夏始,记者走访浙江省中医院,听听中医师对“用天‘热’祛除身‘寒’”有哪些建议。
针灸科一天接诊几百人
36岁的杨女士是一位高中英语老师,趁着放暑假,来改善一下身体状况。“刚带完高三学生,平时有焦虑、失眠的症状,这次学生英语考试发挥不错,付出都值得了。”说话间,杨女士的嘴角上扬了起来。
杨女士迎来放松的假期,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却到了一年中最忙的日子,一天少说要接诊几百人,其中咨询或提前预约冬病夏治的占比很高。
浙江省中医院推拿科主治中医师黄钦正在为患者推拿 记者 包勇 摄
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徐福说,小暑之后,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包括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慢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还有骨关节系统疾病,妇科疾患以及产后宫寒等。
“中医治疗时,既会用到常见的三伏贴,也有用三伏针、中药熏药、推拿等方法。”徐福也提醒说,严重过敏体质、疤痕体质患者、孕妇,都不建议贴三伏贴;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也需谨慎使用。
16个字预防小儿暑邪
“医生,我们昨天刚从北京旅游回来,小孩就发烧了,有咳嗽,食欲不振,吃点东西就会呕吐泄泻。”一大早王女士抱2岁的女儿急匆匆跑到浙江省中医院看病。
把脉、舌诊……经过一系列仔细检查,浙江省国医名师俞景茂说,“从传统中医来看,这就是常见的暑邪入侵,相当于西医学的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最近很多小孩都是这样的症状。”
随着天气愈加闷热潮湿,小儿正气不足以抵抗外邪,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暑邪”,容易伤暑中暑。中暑较重会导致突然昏倒、喘喝汗出等情况;轻症表现为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食欲不振等。
“防治暑邪是小暑节气的一个重点。”俞景茂提醒家长做到16个字,“避免暴晒、适时饮水、保证睡眠、阴凉通风”,并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符合中医辨证的中成药或中药汤剂。
“坡道降温”避免“空调病”
与往年夏天温度节节攀升不同,今年浙江出梅后,温度一下拉高十多度,这让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夏永良更加关注“一老一小”的健康,因为老年人和小孩的肠道、脏腑等功能相对柔弱。
“温差变化大,容易引起感冒、慢性鼻炎,再严重可能会导致肌肉酸痛,关节的疼痛等症状。”夏永良说,有一些还会引起肠道系统的改变,比如拉肚子、胃脘不适。
夏永良建议,老年人和小孩尽量避免太阳过度保暴晒,早上和晚上可以在户外活动,适当出点汗;在饮食上,由于天气炎热,要保护脾胃功能,吃熟、软、烂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保持营养均衡。
此外,老年人和小孩如果刚从外面到家中,尽量让空调温度保持在26摄氏度以上,“坡道降温”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避免由于温差过大引起“空调病”。
新闻链接:
中央气象台7月6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7月6日白天,江淮南部、江汉东部、江南、华南中东部及新疆南疆盆地东部和吐鲁番盆地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江苏南部、上海、湖南中部、江西中东部、浙江、福建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39℃,浙江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