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日(见习记者 戴凯霖 陈卓妤)春节假期期间,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星洲街16号的手语咖啡照常营业。这家42平方米左右的小店,没有音乐、没有“欢迎光临”,一只上蹿下跳的猫,便成了店里最大的“动静”。
店内以淡黄色为主配色,加上橘黄灯光的渲染,特意贴在玻璃窗上的春联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新年气息。店主杨迪和丈夫陆俊都是先天性听力残障,在吧台前,杨迪打完奶泡、拉好花,将做好的热拿铁端上桌台。客人拿到咖啡后,双手大拇指向下按了两下,用手语表示“谢谢”。
杭州手语咖啡店 受访者提供
“春节期间,由于很多人都回老家过年,咖啡店的销量比平时少。我们喜欢利用这段时间做手工活动。”店主杨迪通过手机打字告诉记者,咖啡店不打烊是因为外面人多热闹,他们喜欢在店里享受咖啡、电影和手工制作的乐趣。
春节期间,咖啡店里安排了不少喜庆活动。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纷纷动起剪刀,裁剪属于自己的新春窗花。如何剪出一个好看的“春”字、“福”字、各种寓意美好的窗花,大家互助学习着。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是暖意融融,在笑语声伴着剪刀的咔嚓声中,一幅幅剪纸的作品诞生,每个人都剪出了自己的新年第一“春”,融入着大家对剪纸的热爱和对新春的期盼,咖啡厅里洋溢着新春的气息。
汪洋一帆是店内剪纸作品的创作者,也是店长的老朋友。他患有脑瘫、癫痫疾病,行动功能有很大的障碍。擅长剪纸艺术的他,曾在杭州清河坊街、老家龙游等地卖过自己的剪纸作品,不过生意并不太好。于是,杨迪就想让他把作品放在自己的咖啡店里卖。
汪洋一帆创作的新春剪纸 受访者提供
“小时候,我喜欢为家人冲泡速溶咖啡,并得到大家的夸赞,这在我心中埋下了热爱咖啡的种子。毕业后,在朋友的影响下,我开始在周末探店,品尝咖啡与美食。逐渐了解到咖啡文化的丰富多样,包括地域、气候、处理方法和烘焙程度等因素对咖啡风味的影响。”杨迪说。
对她而言,开店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也是一件想证明自己的事情。大学毕业后,二人分别从事陶艺绘画和平面设计。然而,陆俊之前做了16年平面设计,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只能辞职在家。2018年,杭州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推出了免费的咖啡师培训课程,学习烘豆、手冲、做咖啡......结业后,虽然面临听障人士在寻找咖啡相关工作时的沟通障碍,但夫妻俩不愿放弃所学技能,决定用积蓄开设自己的咖啡厅。
2019年1月,这家以“手语咖啡”为名的只有15平方米咖啡店正式开业了,它也成为了星洲街上的第一家咖啡店。自此,越来越多视障朋友与爱心人士光临。2022年,“手语咖啡”扩大至42平方米。
正在制作饮品的咖啡师 受访者供图
作为杭州首家听障人士经营的咖啡店,店主杨迪有特殊的自豪感。“在接待顾客方面,我们并没有特别的安排,一切都很平常。许多听障朋友喜欢来这里喝咖啡、聊天。虽然听障人士在交流时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或喧声,但我会温柔地提醒,同时非常感激听力正常的顾客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开店初期经验不足,有一次一位咖啡师顾客指出了我们咖啡萃取的问题,并耐心地教我们正确的方法,这让我们受益匪浅。”杨迪说,听不到声音的我们常常需要好心人的提醒和帮助,比如及时告知设备故障、外卖来单等。这些温暖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这些年来,收银台旁密密麻麻的便利贴上记录着顾客们的鼓励与祝福。“这是一家小而美的咖啡店,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咖啡,还能学习手语,感受无声世界的别样精彩。”在店里,顾客晓东正用便利贴写下新年心愿,他笑着告诉记者,新的一年希望自己平安、喜乐、发大财,也希望社会各界对残障人士给予更多关怀与理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