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0日讯(记者 汪雨晨)“只要我还能动,我还是想往山上跑。”
在嘉兴海盐,有一位常往山上跑的白发老人,他叫陈其昌,今年76岁,是土生土长的嘉兴海盐人。从曾经的猎户之子到如今的护鸟人,从制作第一个雀鹰标本到培养出新一代“护鸟小卫士”,“鸟”是贯穿着陈其昌生活的主旋律。
正值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记者来到嘉兴海盐,听一听这位老人30多年的护鸟故事,感受一位乡村教师用四百余件标本和数不胜数的护鸟课,编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爱鸟成痴,数十年坚持这一件事
“我家房子西面有棵梅树,上面有两只暗绿绣眼鸟,我经常在树下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妈妈都找不到我。”陈其昌的护鸟情缘始于童年,1948年,陈其昌出生在澉浦镇南北湖村的一个猎户家庭,他跟着父亲学会了识别鸟类的本领。
陈其昌制作的部分标本 记者 汪雨晨 摄
“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来我们这收购鸟类,当时我们并不觉得捕鸟是坏事。”陈其昌坦诚地说,“直到90年代,我才真正开始保护鸟类的工作。”这个转变源于一次与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的交流,他开始好奇不同鸟类的特点和它们的生活习性。
当时的陈其昌已经是谈仙岭小学的一名老师,虽然教学压力很大,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鸟类知识,并带学生们观察鸟类。在当时,家长们并不理解陈其昌这一行为,还有些人在山上撑网捕鸟。
“从山顶往下看好多捕鸟网。”陈其昌回忆,受捕鸟影响,鸟少了,山毛虫灾害爆发,山上的松树大片死亡。“一片松树林吃完后,山毛虫要换地方继续吃,它们过境的时候路面上密密麻麻全是虫,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有一次,陈其昌在一只死亡的红角鸮的肚子里,发现了100多只山毛虫虫卵,陈其昌的护鸟行为才开始被家长们所认可。
1988年,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百姓们对各种野生动物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不少学校也成立了兴趣小组。陈其昌便重新捡起自己的爱好,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鸟类知识,并带孩子们观察鸟类。
时间久了,海宁百姓都知道有位“鸟痴”陈老师,如果有合适的死鸟,就会主动联系他。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只鸟已经摆在眼前了,但大家都不知道它叫什么。”由此,他萌生了制做鸟类标本的想法,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鸟类特征。
从零开始,30年400件鸟类标本
“要让小朋友认识鸟类,不能空对空地说教。通过标本,他们能直观地了解鸟类,培养对鸟类的感情。”1993年,陈其昌制作了第一个鸟类标本——一只雀鹰。
他得到一只死掉的雀鹰,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便开始动手。先对鸟类进行去肉脱脂处理,再用石灰和明矾进行防腐处理。接着,他用棉絮填充鸟类腹腔,以铅丝固定翅膀和骨骼结构,最后进行缝合。经过好几天的摸索制作,他的第一件鸟类标本终于完成。
从第一个雀鹰标本开始,陈其昌继续制作鸟类标本。缺乏制作技术,就买来书籍学习,向专家请教;为了找到合适材料,他到处拾捡塑料泡沫、木屑、木刨花作填料。
陈其昌选择死去的鸟来做标本。他的足迹遍布周边的山川野林,还成为杭州、上海等地花鸟市场里的常客。
在众多制作经历中,1998年制作蜂鹰标本的过程最令他难忘。
“那天放学回家,我匆匆吃完饭就开始处理蜂鹰。”陈其昌回忆道。工作几小时后,他突然感到恶心、发冷,原来是误食了未煮熟的豆角导致食物中毒。“我裹着两床被子还在发抖,但想到防腐剂快干了,硬是咬牙爬起来继续。”
陈其昌强撑着身体,双手因身体不适微微颤抖,但仍精准地清理着羽毛下的脂肪,小心涂抹防腐剂。“当时整个人昏昏沉沉的,但手上的动作一点都不敢停。”直到后半夜他才完成标本的制作。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工作,他只能靠在床头小憩,“连躺下都不敢,怕一觉睡过头。”
这个在病中完成的蜂鹰标本,获得了嘉兴市标本竞赛奖项,后来被他捐赠给了当地中学。“虽然过程很苦,但就是放不下,不做标本是不行的。”陈其昌说这话时,眼中闪烁着执着的光芒,三十多年来,他制作了400多件鸟类标本,每一件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孔雀标本时,前后花了70多个小时。从剥皮到树根处理,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
未完待续,守护生态多样性之美
渐渐地,陈其昌的鸟类标本越来越多,教室里早已经陈列不下,他又把老宅改造成了一个免费的临时展馆,吸引了周边县市的师生前来参观学习。随着老家的拆迁,陈其昌的标本一度面临无处安放的困境。幸运的是,澉浦小学伸出了援手,为他提供了展示标本的空间。
2008年陈其昌正式退休,但他并没有停止护鸟的脚步,他继续在海盐县澉浦小学担任讲解员,开设护鸟课,为学生和老师普及鸟类知识。在陈其昌的影响下,一群孩子正通过听音辨鸟、制作标本、野外观鸟等活动,开启一场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据澉浦小学老师赵玉波介绍,早期的护鸟课以基础认知为主,如通过陈其昌带领学生认识标本、救助受伤野鸟等。2024年,随着学校立项《南北湖鸟类跨界学习新样态研究》课题,课程内容逐渐丰富,从鸟标本分类、制作,到养鸽观察、听音辨鸟,再到组织全年级野外实地观鸟,形成了“小范围兴趣组+大范围普及活动”的双轨模式。
陈其昌正在给学生上护鸟课 记者 汪雨晨 摄
“去年在荆山里观鸟时,孩子们看到了牛背鹭、白鹭、八哥等鸟类,尤其是牛背鹭的黄色羽毛让他们印象深刻。”赵玉波介绍,为了提升观察效果,学校配备了单双筒望远镜,并在校园内搭建观鸟台、安装鸟巢实时监控系统,学生可通过APP随时观察鸟类活动。
护鸟课也不仅停留在观察层面,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几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了一款“听音辨鸟学具”。一个长方形盒子内,设置了各种语音模块,只需要通过触摸就能触发9种鸟类的叫声。“同学们经常在课间好奇鸟鸣声的来源,于是我们想到用电路并联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参与制作的学生方絮解释道,尽管受限于设备,鸟鸣音频来自网络资源,但这一实践让他们掌握了电路连接、焊接等技能,这件作品也入选了省级评比。
学生正在制作“听音辨鸟学具” 受访者供图
“过去他们可能会忽略飞鸟,现在会主动辨识物种了。”赵玉波补充,护鸟课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对鸟类及自然的敏感度,将知识转化为对生命的敬畏与保护意识,“去年我们有间教室的空调外机后有一只珠颈斑鸠正在孵蛋,为了不惊扰到珠颈斑鸠,学生们甚至空调都不开了。”
如今,除了日常给澉浦小学的学生上护鸟课,陈其昌仍会时不时地开车上山,观察见到的每一种鸟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记录下白头鹟的声音和影像,“好几百只白头鹟集体采食太壮观了,我想录下这些声音,但这需要天时地利。”但让他遗憾的是,以前没有设备记录这些声音,等有了智能手机,鸟群却变少了。“我去了好几次都没碰上,但我不会放弃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