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安吉小鲵、“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东方宝石”朱鹮……这些活跃在浙江山林、河湖间的“小精灵”,曾经是濒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逐渐在“浙”重生,不仅成为了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更是浙江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浙江在线发起《“美丽中国从哪里来”——“绿”精灵的山水行》蹲点观察报道,记者跟随护林员、保育员一起走近“小精灵”的居住地,捕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展现浙江“向绿而行”的飞跃发展和喜人变化,共同描绘美丽中国的时代新画卷。
行走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湿地,抬头,或许正巧能看到一道划过的虹影,这便是享誉世界的“东方宝石”——朱鹮。它们翱翔于绿水青山间,展翅时,粉红色的飞羽在阳光下“镶”上一层金边,成为湿地最动人的风景。
2008年,5对朱鹮从陕西千里迢迢迁至浙江,在下渚湖湿地安了家。时至今日,德清的朱鹮种群数量已达960只,其中野外种群数量超500只,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繁育朱鹮种源基地之一。看着天空中起舞的朱鹮,很难想象,20世纪时,它们一度徘徊在灭绝边缘——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朱鹮数量急剧减少,危急时,全世界仅存陕西洋县的7只野生朱鹮。
朱鹮是如何“绝处逢生”的?在下渚湖湿地,记者看见了朱鹮“重生”的秘密。
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 记者 孙婧宜 摄
种群重建:从“求生存”到“优繁育”
天蒙蒙亮,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饲养员马小龙如往常一样穿上工作服套上雨靴,提着水桶来到泥鳅养殖池,为朱鹮挑选最新鲜的食物。
“朱鹮对食物非常挑剔,死的不吃,半死不活的也不吃。”马小龙用漏网仔细筛选出状态好的泥鳅,倒上碘伏进行消毒洗涤,而后端着盆先来到今年新生的朱鹮笼舍,将活蹦乱跳的泥鳅倒入投喂盆里。
每年3月至6月是朱鹮保护基地最繁忙的时候。这段时间是朱鹮的繁育期,一年的辛劳结果在此揭晓。今年,基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102只朱鹮幼鸟破壳而出,其中野外自然孵化68只,人工孵化34只。
今年新生的朱鹮 记者 孙婧宜 摄
“这个数字来之不易!”基地高级工程师邱国强对这个成绩倍感欣慰,作为基地建立之初较早一批主动请缨投身朱鹮保护与繁育事业的工作者,他见证了17年来朱鹮繁育和饲养面临的道道难关。“我们在吸取引进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形成了适合南方地区的人工繁育技术和饲养技术体系。”
最初的难题是受精率低。邱国强回忆,5对朱鹮刚来德清时,受精率仅有26.34%。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开展实践调研。他发现,最初引进的10只朱鹮是配对好,生活在一格一格的笼舍中。“我当时在想,是不是应该给它们一个‘自由恋爱’的机会?”
邱国强决定打破传统的肉眼观察配对与繁殖的方法,利用与浙江大学合作自主开发的遗传基因型信息平台,将遗传基因能够匹配的朱鹮个体全部散放在一个较大的笼网之中,让朱鹮自主择偶。得益于这一改变,朱鹮的受精率从起初的26.34%提高到87.51%。
邱国强(左)检查朱鹮情况 受访者供图
受精率提升后,幼鸟存活率又成了新的挑战。邱国强仍记得,自己刚投身朱鹮保护工作就亲历了幼鸟的夭折——一枚朱鹮蛋经过28天孵化,本应破壳之时小朱鹮却渐渐失去生命迹象,胎死蛋中。“当时雏鸟存活率仅33.76%,远不能满足种群发展需求。”
邱国强开始观察回归自然的朱鹮,他连续十几天带着望远镜,天蒙蒙亮就出发,才找出适合南方朱鹮的食物配方:以泥鳅为主食,辅助食物添加牛肉、面包虫,以及南方地区较多的小鱼小虾。“早些年,我们喂养了小朱鹮半个月,背上还是光秃秃的,新的食谱给小朱鹮吃了以后,它们就长得很快,毛长得很丰满。”营养丰富,幼鸟的存活率有了很大提升,达到97.8%。
看到基地里越来越健康的朱鹮,邱国强由衷高兴。
野外放归:从“人工护”到 “自然生”
这段时间,德清县下渚湖街道沿河村村民、下渚湖摄影基地负责人钟慧琴每天都会接到不少来自全国各地“打鸟”爱好者的电话,询问近期能拍到的野生朱鹮数量。
这些让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的珍鸟,皆源自基地放归野外的朱鹮。“人工繁育的目的,就是恢复朱鹮野外种群的数量,让种群能自然孵化,自然生长,最后达到持续繁衍的目标。”邱国强说。
朱鹮放归并非临时起意,基地选址时就充分考虑了放归后的生存问题。邱国强透露,基地选定德清下渚湖经过了反复勘察论证:“朱鹮对栖息地的要求非常高,下渚湖湿地生态完整,600余个墩岛散布湖面,1000余条港汊纵横交错,为朱鹮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
环境基础具备后,如何让长期人工饲养的朱鹮摆脱对人类的依赖、回归自然,成为基地面临的又一难题。2012年,基地在原来的小笼舍旁边建造了一个2700平方米的野外训练大棚——珍鹮园,完全模拟野外环境。2013年,基地挑选了33只成年朱鹮接受飞行和自主觅食的野化训练。
起初,饲养员将泥鳅放入珍鹮园的小池塘,希望朱鹮学会自主觅食。没想到不少朱鹮找不到食物,饿得萎靡不振。邱国强及时调整策略,先在大棚里放置喂食盆,逐步减少投喂量,引导朱鹮主动到水塘中寻找食物。经过一年“特训”,2014年11月,33只朱鹮在德清成功振翅高飞。
放归后的朱鹮 受访者供图
喜悦之余,放归后的追踪难题接踵而至。尽管基地给近一半放归朱鹮佩戴了追踪器,但信号时断时续,定位信息常滞后半天以上,难以实时观测朱鹮情况。于是,团队索性发动“人海战术”,白天黑夜轮班盯梢,附近村民也成了“朱鹮情报员”。
虽然浙江是我国朱鹮的历史分布区,但早年村民对朱鹮认知有限。沿河村鸟哨客栈老板娘叶小英坦言,自己之前完全没听说过朱鹮,更不知道怎么保护。
为此,基地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不仅讲解朱鹮的特征和习性,还引导村民逐步改变生产生活习惯——比如,种菜不用农药化肥,生活垃圾不随意倾倒,发现朱鹮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制止游客惊扰朱鹮,整个村子也进行了地下排污改造。
在众人的呵护下,放归的朱鹮不仅存活下来,还成功“开枝散叶”。2015年春天,第一只野外出生的朱鹮宝宝破壳。如今,德清朱鹮野外个体数量已达520只,放归个体的子三代都已具备繁殖能力。
之后,在德清长大的朱鹮又陆续“飞”向更多远方。2021年,基地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共同启动西溪湿地朱鹮回归试验,放飞10只朱鹮;2022年,10只朱鹮“入驻”位于衢州市开化县的钱江源国家公园,朱鹮首次进入国家公园体系;2023年,20只朱鹮在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正式放归自然,朱鹮首次在中国东部沿海湿地放飞;2024年,10只朱鹮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放飞,将朱鹮栖息地向南推进了400多公里……
中国南方朱鹮野外种群重建步伐正不断加快。
双重馈赠:走出生态富民新路
如果说下渚湖给朱鹮提供了完美栖息地,那么对于沿河村村民而言,朱鹮的到来,带来的是生态与经济的双重馈赠。
早年,鸟哨客栈老板娘叶小英一直在当地的服装厂打工。“当时村里大多人都在工厂上班,我连‘民宿’是什么都不知道。”转机发生在2014年,朱鹮放飞后,当地的观鸟游客日渐增多,她看到了游客们的吃住需求,先于2014年在自建房里开了饭店。
之后,随着朱鹮种群在下渚湖稳定繁衍,2016年叶小英又将房子改造成9间主题客房。“有摄影师们在这里拍到野生朱鹮之后,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都来了。”旺季时,鸟哨客栈的9间客房供不应求,周末满房成了常态。“以前在服装厂觉得日子过得紧巴巴,开了民宿之后,宽裕多了。”
更让叶小英惊喜的是,许多原本只为观鸟而来的客人,后来都被这里的生态环境吸引,成了定期来小住的常客,还有“打鸟”爱好者主动把她拉到了摄影师群里,方便对接。如今,鸟哨客栈各个房间里都挂了下榻此处摄影师拍摄的朱鹮美照。
在下渚湖朱鹮拍摄基地,钟慧琴的观鸟点同样见证着“鸟经济”的红火。2016年,她承包下基地对面的山改造成摄影棚。摄影棚不大,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师。“每人每天收费100元,再加一顿午饭30元,高峰期我们一天能接待二三十人。”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展示画面中肩叠肩的摄影爱好者,“9月以后,朱鹮羽毛变粉的季节最受欢迎,一张好照片能让他们等上好久。”
高峰期的摄影棚 受访者供图
如今,钟慧琴的手机成了“朱鹮热线”,常有摄影师咨询鸟况。她的积累了200多位“回头客”,有的甚至连续几年定期到访。
朱鹮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持续发酵。叶小英算过一笔账,这些被朱鹮吸引来的游客不仅带来住宿消费,还会购买笋干、土鸡等土特产,村民们自家种的菜、养的禽,再也不愁销路,村民的钱袋子也更鼓了。大家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利在千秋的事业。
朱鹮带来的改变已深植这片土地,这群翩翩起舞的“吉祥鸟”,正引领着沿河村走出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
(浙江在线记者 孙婧宜 陈天怀 实习生 谷曼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