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绿”精灵的山水行丨绿意缀斑斓,乌岩岭绘就“雉”富画卷

字体:
—2025—
08/16
11:59:51
2025-08-16 11:59:51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汪雨晨

  编者按:安吉小鲵、“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东方宝石”朱鹮……这些活跃在浙江山林、河湖间的“小精灵”,曾经是濒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逐渐在“浙”重生,不仅成为了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更是浙江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浙江在线发起《“美丽中国从哪里来”——“绿”精灵的山水行》蹲点观察报道,记者跟随护林员、保育员一起走近“小精灵”的居住地,捕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展现浙江“向绿而行”的飞跃发展和喜人变化,共同描绘美丽中国的时代新画卷。

  漫步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浓得化不开的绿意里,如果运气够好,你或许能瞥见一抹灵动的身影——黄腹角雉。它们性情温顺、羽色华丽,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黄腹角雉被《国际濒危鸟类红皮书》列为“最濒危种”。目前,全国黄腹角雉仅存5000多只,而在温州泰顺的乌岩岭,野生种群竟奇迹般地繁育至约520只!这片葱郁的山林,成为我国目前已知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最密集的家园。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只偶然现身的“山鸡”揭开了乌岩岭与黄腹角雉的珍贵缘分。自那“惊鸿一瞥”开始,一场守护“鸟中大熊猫”的生命接力赛,便在这片“绿水青山”间拉开序幕。从邂逅的惊喜,到如今科学系统的科研保护工程,乌岩岭守护黄腹角雉的征程,至今已走过四十多个春秋。

黄腹角雉 乌岩岭管理中心 供图

科学保护四十载

  故事始于1981年,浙江大学教授诸葛阳带队在乌岩岭考察,林场职工吴久中捕获的一只“山鸡”引起了他的注意。经鉴定,这竟是珍稀的黄腹角雉!消息一出,中国鸟类学界为之震动,深藏浙南的乌岩岭由此声名鹊起。

  两年后,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团队的目光锁定了这里,乌岩岭成为其黄腹角雉研究的长期基地,系统性保护的序幕就此拉开。

  1996年,刚迈出浙江林学院大门的郑方东,一脚踏进了乌岩岭保护区,从此与黄腹角雉结下不解之缘。“快三十年了,我每天的工作都围着它们转。”如今已是乌岩岭管理中心科研宣教处处长的郑方东笑着回忆。

  说起工作,他如数家珍:“野外调查、人工繁育攻关、改造栖息地、设计安装仿生鸟巢、野化训练与放归、野外追踪监测、疫病防控、科普宣传……样样都得抓。”每一项,都浸透着保护者的心血。

  人工繁育是拯救种群的关键,起初的尝试并不顺利。“最开始是小笼子笼养,结果发现行不通。”郑方东解释,就像人被关在小房间里会不舒服一样,狭小的空间让黄腹角雉倍感压抑,拒绝自然交配繁殖,只能依赖人工授精。

黄腹角雉半野生驯养场 乌岩岭管理中心 供图

  转机出现在2017年,一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半野化驯养笼舍建成。这里树木葱郁,流水潺潺,最大限度模拟野外环境。“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这样的‘家园’里,它们能够自然交配、繁育后代了!”郑方东的语气中透着欣慰。

  然而,保护之路并非坦途。郑方东坦言,最大的挑战在于野外放归的成活率低和跟踪监测难。“我们已进行过5次放归,累计放归约60只个体。但天敌捕食和跟踪监测技术限制,跟踪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解决难题,保护区在2020年建起了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的野生驯养场。这里模拟了更复杂的自然栖息环境,是黄腹角雉的“生存训练营”。“我们把待放归的个体放在这里,训练它们自己觅食,学会躲避天敌。”站在野生驯养场的笼网前,郑方东看着正在进行野化的黄腹角雉语气坚定,“目标只有一个,要让它们回到山林后,能真正活下去!”

  从最初的狭小笼舍笼养,到半野化圈养,再到如今野生驯养,保护区的保护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依托与北京师范大学长达四十余年的科研合作,保护区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人工繁育技术体系,人工繁育、野化训练、栖息地改良、野外放归……这套“组合拳”成效卓著,野外种群从最初仅存的50只左右,一路攀升至520多只。同时,这里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黄腹角雉人工种群,数量最多时达到170多只。

郑方东(右一)参与黄腹角雉野外放归 乌岩岭管理中心 供图

  随着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乌岩岭保护区正携手北京师范大学,规划共建雉类国家保护研究中心——黄腹角雉保护研究分中心,为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研究注入更强动力。“黄腹角雉,就是乌岩岭的金名片。”郑方东笃定地说,“乌岩岭能戴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4A级景区’这两顶桂冠,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拥有它们。”

村民与鸟结情缘

  “看着黄腹角雉一天天多起来,我心里头高兴,也特别自豪!”黄腹角雉饲养员陈双林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十五年来最真切的感受。2010年,因为喜欢照料小动物,陈双林成为乌岩岭保护区的一名黄腹角雉饲养员,从此与这美丽鸟类结下深厚情缘。

  其实,缘分更早。1998年,通过在此工作的公公,陈双林第一次认识了这种被当地人称作“山鸡”的珍禽。从普通村民到专业饲养员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也映照出保护区周边社区与自然保护日益紧密的和谐关系。

  每天清晨,陈双林便开始忙碌:备食、清扫、消毒、参与繁育……给黄腹角雉准备的食物也早已告别了单一的饲料,变得科学而丰富,专业饲料配上了新鲜的西红柿、鸡蛋、青菜。“领导都仔细交代过,怎么搭配,保质期要注意。”在专业指导下,她和同事们已能熟练处理黄腹角雉的日常饲养和基础健康问题。

黄腹角雉人工孵化 郑乌岩岭管理中心 供图

  人工繁育是陈双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黄腹角雉产卵后,饲养员们需要将蛋放入孵化器,待雏鸟破壳后精心照料。“每天都要巡视,看它们有没有异常,不进食就要特别注意,及时预防处理。”这份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陈双林一做就是十五年。

  十五年光阴,她从一位普通村民,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专业饲养员,也亲眼见证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蝶变。“以前山里偶尔还能看到点垃圾,现在几乎看不见了,溪水也更清亮了。”红外相机捕捉到的野生动物影像越来越多,巡山时遇见黄腹角雉的身影也成了常事。

  “以前打零工,收入不稳当。现在工作稳定,日子也好过了。”陈双林开心地告诉记者,饲养员这份工作,为她和许多当地居民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据郑方东介绍,保护区通过生态移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林下经济等举措,努力让周边社区共享“绿水青山”的红利,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到保护事业中。近五年来,保护区累计投入扶持资金已达600多万元,用于支持区内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

黄腹角雉野外放归半年后回到饲养员住所 乌岩岭管理中心 供图

  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意识的转变,郑方东分享了一个温暖的故事:曾有村民发现一只黄腹角雉误入自家养鸡场,将其小心捕获,并主动护送到保护区放归山林。“过去当山鸡捕杀,现在知道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动保护,老百姓观念真的变了!”郑方东感慨,这份从猎手到守护者的转变,无疑是乌岩岭多年保护工作最有力的回响。

生态旅游引远客

  距离半野化驯养场仅百米处,在乌岩岭景区检票口边上,一座以黄腹角雉为主角的主题展馆静静矗立。这座2017年建成、室内面积1100平方米的场馆,如今已成为景区的重要地标和游客必访之地。“主题馆不仅丰富了生态旅游内容,更是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重要窗口。”双坑口保护站副站长陈景峰介绍。

黄腹角雉主题馆 乌岩岭管理中心 供图

  步入馆内,黄腹角雉从破壳到成年的生命旅程被生动呈现。对于游客而言,这里是认识这种神秘鸟类的绝佳场所。“在野外想亲眼看到黄腹角雉很难,但在馆里,通过标本和展示,大家能清晰地认识它,这大大提升了公众对黄腹角雉的认知度。”陈景峰说。

  主题馆吸引了众多研学团队,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识黄腹角雉,了解它们的家园,有些研学项目还会组织标本制作等实践活动。“学生和家长的反馈都很好,来的研学团队一年比一年多。”陈景峰表示,主题馆带动了景区人气上涨,仅2025年上半年,乌岩岭景区就接待了超过3万人次游客。

黄腹角雉保护知识科普活动 乌岩岭管理中心 供图

  黄腹角雉及其代表的生态系统,为乌岩岭赢得了“中国黄腹角雉之乡”“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等沉甸甸的荣誉,极大地提升了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很多游客就是慕黄腹角雉之名而来的。”陈景峰说,主题馆已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纽带,让公众在游览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环保理念。

  “乌岩岭,首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次才是4A级景区。”陈景峰的语气郑重而坚定。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通过持续的栖息地优化和种群监测,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日益完善,为黄腹角雉提供了理想家园,同时也为高品质的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这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实践,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主题馆前,看着游客们好奇而专注的身影,背后是郁郁葱葱的森林,那里,正是黄腹角雉神奇美丽的家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绿水青山;发展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浙江在线发起《“美丽中国从哪里来”——“绿”精灵的山水行》蹲点观察报道,记者跟随护林员、保育员一起走近“小精灵”的居住地,捕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展现浙江“向绿而行”的飞跃发展和喜人变化,共同描绘美丽中国的时代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