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小字文学”何时休

字体:
—2025—
11/19
10:33:43
2025-11-19 10:33:43 来源:浙江宣传

  前不久,某品牌手机的“逆光之王”宣传标语在网上引发热议。霸气的称号底下,还跟着一行小字:“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无独有偶,该品牌旗下某款汽车宣传的2200MPa“超强钢”,也被眼尖的网友发现标注着“项目名称”的小字。

  不少人纳闷:既然是目标,为何说得像已经实现的成就?明明是项目名称,为何看上去像是技术突破?

  有网友调侃:“现在看广告还得自带放大镜”。甚至有人说:“大家吐槽也没有意义,哪家厂商不这么干呢?”的确,从手机到汽车,从电商到金融,放眼广告行业,这种套路似乎无处不在。

图片

图源:“中国汽车报”微信公众号

  有些小字用来“稳住阵脚”。商家善于用大字撩动心弦,再用小字稳住阵脚。除了将未来目标包装成既有成就的营销手法,常见的还有某些金融理财产品,将过往可观的年化收益率用醒目大字突出展示,却在底部用小字解释“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不等于产品实际收益”,让有的消费者在视觉反差中不知不觉落入文字陷阱。

  有些小字专攻“移花接木”。它们通过重新定义词语的常规含义,偷换概念,让消费者产生误解。比如某茶饮品牌宣传“瘦瘦轻盈”,小字却说明这描述的是瓶子设计,并非饮用效果。还有某些APP,一边吸引消费者花小钱或免费体验会员,一边在页面不起眼处标注“到期自动续费”“开通即同意协议”等小字。

  更有小字精于“金蝉脱壳”它们往往以条款形式出现,把商家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比如某些网购平台上的“特价商品概不退换”“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等类似声明,看似程式化的文字,实则是商家精心构建的免责防火墙,企图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

  不得不说,“小字”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我们总是先被最显眼的字吸引,然后才可能关注次要信息。商家正是抓住这一点,尽可能地放大美好的承诺,让人们下意识忽视那些苛刻的条件。

  然而,当品牌的营销话术跑在产品的真正实力前,背后其实是精心计算的利益逻辑和逐渐失衡的诚信天平。

图片

某品牌儿童电话手表,大字宣传着“游泳级防水”“能戴着游泳的电话手表”,而旁边手表浸在水里的演示则用小字备注:此为广告效果,具体使用效果受环境影响 图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让自家产品在众多竞品中被记住,“XX之王”“XX天花板”这样的大字标语确实能抓人眼球。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最高级”“最佳”等绝对化用语的限制,商家“既想放大产品卖点,又想规避法律风险”的矛盾心理,催生了遍地开花的“小字文学”。

  现行的法规虽然禁止虚假宣传,但对这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选择性真实”行为,往往难以精准打击,加上新的营销形式早已转向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更隐蔽的渠道,传统监管常常显得力不从心,高额的维权成本也让许多消费者选择了沉默。违法成本低、获利空间大,这些都在客观上给“小字文学”留下了生存空间。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其实反映了部分企业对诚信价值的轻视。在他们眼中,诚信是可以权衡的利弊,而非不可逾越的底线。当失信有利可图时,选择“小字游戏”就变得“理所当然”。

  这些看似精明的小字,容易对部分消费者构成误导,还可能导致经年累月建立起来的信任在顷刻间崩塌。一位消费者上当受骗后,不仅会自己远离,还会告诫亲友避开。尤其在社交网络时代,这种负面印象更会呈几何级数扩散,酿成对品牌的致命打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失信行为还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当诚信经营的企业发现,投机取巧的竞争对手反而更受欢迎时,他们要么被迫加入这场“向下看齐”的竞赛,要么在市场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一旦消费者对商家的每句话都要打上问号,交易成本将不断攀升,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当“小字文学”渐成风气,或许是时候重新思考: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什么样的商业传播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

  让规则跟上创意的脚步。面对不断翻新的“小字套路”,监管的板子举得高、落得轻,企业的侥幸心理就会一直存在。要打破“猫鼠游戏”式的监管困境,不仅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更要建立动态机制,将广告监管从事后处罚转向全过程治理。唯有让监管长出“千里眼”和“铁牙齿”,使违法成本远超收益,才能让投机者望而却步。

  诚信是最好的商业算法。信息高度透明的环境中,消费者的信任已成为最稀缺的商业资源。企业需要认识到,诚信建设远不止于规避法律风险,更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消费者忠诚度的核心密码。让口碑建立在真实体验之上,消费者不再需要耗费精力辨别真伪,企业的获客效率自然会提升,市场的认可也会水到渠成。

  小字也能成为品牌温度计。方寸之间的文字,丈量着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用创意改写“小字叙事”。有的茶饮品牌在收银小票上印上暖心语录和连载小说,让等待变得有趣;有的文创品牌在包装内侧精心讲述设计灵感,让细节充满温度。这些探索证明,小字未必是负担,也可以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

  商业文明的前行,正是在这样的博弈中不断寻找平衡。无论技术如何演进,营销形式如何变化,消费者或许会被华丽的大字一时迷惑,但最终还是会把信任投给那些敢于把小字放大、把承诺做实的企业。毕竟,能见度越高的小字,越能彰显一个品牌的真诚与高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