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和深圳警方相继通报,假冒国务院参事、抗美援朝老兵的余鹏翔和冒充退役少将、中科院院士的阮少平被抓获,两人因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而就在数天前,还有一名顶着“外籍院士”“苏辙后人”等名号的人士苏文也翻了车。
社会上有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骗子被拉下马,那是他们自作自受。但这些“一眼假”的假院士、假专家、假协会等虚假头衔,为什么总能行走于江湖,让人频频上当受骗,个中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究其根本,主要是一些人以“名“取人,权力攀附心理在作祟,认为这些人的“名头”能带来“资源”和“效益”,于是乎,就降低了警惕性和辨别力。而骗子们就是精准拿捏住了“猎物”的功利心态和“权威崇拜”心理,轻而易举地用虚构的光鲜头衔来获取信任。
其次,信息核查机制的缺失,也让骗子们得以大行其道。面对耀眼的“光环”和唬人的“来头”,一些基层组织和个人“不敢问、不会问、不便问”,使骗子有了可乘之机,乃至“东窗事发”,才发现是“一地鸡毛”。
要杜绝类似现象,其实不难。首先是堵上制度的漏洞,涉事机构要增强审核把关意识,不让任何骗子有机可乘,直至无处循形。其次,也要浄化文化土壤和政治生态,不让不正确的名利观污染社会生态,从源头上铲除骗局滋生的土壤;最后,期待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惩罚力度,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提高骗子的犯错成本。唯其如此,方能从根本上扯下骗子的“面纱”,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