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小新说丨七夕遇见非遗,看中式浪漫的“花样传承”

字体:
—2025—
08/29
18:15:03
2025-08-29 18:15:03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李心怡 实习生 谷曼茜


  今天是七夕,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一说到非遗,总觉得是老古董了,离年轻人的生活挺远的。其实不然,非遗照样可以在年轻人手里彻底“支棱”起来了。他们不仅爱上了这些老手艺,还用天马行空的创意,把这些看似“过时”的东西,变成了刷爆网络的潮流单品。

  你看网上,打铁花遇上了跑酷,无数火花像星河一样绚烂;年轻人把非遗剪纸穿在了身上;大学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川剧变脸燃爆全场;在00后皮影传承人党飞华的手里,白骨精跳起了魔性科目三、《黑神话:悟空》竟被用京剧的形式演绎得活灵活现……网友们一边调侃,又忍不住把这些视频刷到了百万的播放量,根本停不下来。

  许多年轻人还加入了“拯救非遗”的队伍,让非遗“绝处逢生”。比如羽毛风筝。听着轻巧,做出来却是立体的仿生猛兽,飞上天的时候活灵活现,特别的惊艳,但是这门手艺差点儿就绝迹了。一位博主去寻访羽毛风筝的时候,才发现唯一会做羽毛风筝的张志刚老师已经离世了,这也意味着,羽毛风筝的技艺或将失传。他将视频拍到了网上,不少网友注意到了这门面临消失危机的非遗技艺,一位专注非遗传承的博主南翔看到消息特别着急,辗转请教了多名非遗的老师,前前后后收集了5种禽类的上万片的羽毛,花了6个月时间,终于把羽毛风筝给复原了。看着风筝重新飞上天,大家都松了口气,羽毛风筝再也不是最后一只了,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多。还有许多网友纷纷留言:“我想学非遗”“非遗可以纳入职中,让职中有学习非遗的机会,往后可以发展为非遗学校”“不会是最后一只的!你们等我!”大家都为非遗的传承建言献策。

  还有90后潮州木雕手艺人陈嘉,为了让非遗能离生活更近些,她把木雕作品做在了许多香薰、笔筒、梳子等小物件上,通过文创产品让非遗被看见、被了解、被喜欢、进而被延续。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他们不是在简单复刻老祖宗的东西,而是在做一场“温柔的再创造”。他们懂得把风吹竹林的声音“织”进布料里,把水墨画的意境“染”在连衣裙上。他们做的不是老气横秋的“复古风”,而是既有文化底蕴、又轻松自在的“新中式”。让中式美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可以别在衣领、戴在腕间、分享在朋友圈的日常浪漫。

  当七夕与非遗相遇,愿我们在极致的浪漫之中,被千年不息的匠心与智慧所祝福,愿天下有情人,皆能如此永恒。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小新说;非遗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今天是七夕,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一说到非遗,总觉得是老古董了,离年轻人的生活挺远的。其实不然,非遗照样可以在年轻人手里彻底“支棱”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