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9日讯(记者 汪雨晨)“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9月9日,“2025钱塘江涌潮科考”在钱塘江河口两岸火热展开。
科考现场,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副理事长潘存鸿首先带来了一则信息:今年钱塘江流域径流比往年偏少,梅雨季节“没太给力”,整体水量接近枯水年水平。这意味着上游来的水没那么多,河道里被冲刷到下游的泥沙减少,河床“碗”里能装下的潮水也变少了,尤其海宁段的涌潮规模可能不如去年。不过,嘉绍大桥附近的涌潮依然壮观,这一带是潮水“大秀演技”的绝佳舞台,交叉潮、鱼鳞潮等经典场面依然值得期待。
现场的涌潮 记者 汪雨晨 摄
那么今年去哪里观潮最震撼?“总的来说,钱塘江涌潮的河段很长,差不多有130公里左右,不同地方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样的。”潘存鸿兴致勃勃地做起了“导览”,嘉绍大桥下游可看鱼鳞潮,新昌一带能遇交叉潮,盐官依旧是一线潮的“首席代言人”,老盐仓则有回头潮汹涌澎湃……他同时提醒,潮景并非只有农历八月十八才壮观,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的潮水也都很有看头。
另一边,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副院长、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理事长穆锦斌介绍了今年科考的“大阵仗”。科考队在钱塘江两岸布下23个观测点,投入超过100人,要从“水陆空”全方位捕捉涌潮的“一举一动”。他透露,今年的研究将更深入:“我们现在是要观测涌潮的整个变化过程,包括潮前滩地的微地貌,以揭示各种潮型的形成机理。”此外,科考队还关注“暗潮”现象,即主潮过后几十分钟内江面再次出现的涌动,这对观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无人机 记者 汪雨晨 摄
在技术方面,无人机继续大显身手。“无人机在空中可以进行多角度观察,可以捕捉到不一样的景象。”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有成解释,通过航测,研究人员能够清晰把握江道地形与潮汐路径的关系,分析多潮交汇的场景。更有趣的是,徐有成介绍,正有团队在尝试通过声学设备“听潮辨潮”,不同潮型或许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指纹”。
“我们在陶醉于大潮之美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它‘凶猛’的一面。”徐有成提醒,自古以来,钱塘江沿岸人民就一直修筑海塘、抵御潮害。从清代打木桩修建鱼鳞石塘,到上世纪90年代修建标准海塘,再到眼下大力推进的“海塘安澜”,今天的海塘防御标准已提升至300年一遇,堪称“铜墙铁壁”。“只有安全得到保障,人们才能更安心、更尽兴地享受这场自然奇观。”
现场的涌潮 记者 汪雨晨 摄
据悉,本次科考从6月启动开始,将持续近五个月,不仅系统追踪潮汐动态,还结合古海塘与现代工程技术对比,深入剖析人与潮的关系。全部成果将于10月7日(农历八月十六)在“2025钱塘江涌潮科考”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五年以来,科考团队已系统归纳出九大潮型,持续运用无人机、无人船、微光夜视相机等科技手段捕捉潮汐的每一瞬变幻。未来,或许真的可以预测,“哪一天、哪一刻、哪个地点,会涌现哪一种潮形”。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