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1日讯(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计丽艳)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召开在即,杭州的科技氛围愈发浓厚。作为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兴行业,“低空经济”备受关注。今年,数贸会的低空板块将聚焦“AI+低空”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更加突出“因地制宜”的“浙江方案”。
“浙”里的天空,澎湃着怎样的强劲动能?今年,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和省财政厅公布11个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余杭区成功入选。此前,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低空经济主题展专区预热会也落地余杭。近日,记者走进余杭,探访“低空+物流”的“起飞”路径。
上午10点,余杭梦想小镇停机坪,一架白色四轴物流无人机缓缓升空,机腹下悬挂着货箱,径直飞往位于西湖区的西湖科技园,航线全长8公里。无人机平稳穿过城市上空,12分钟后精准降落,驻点快递员立即扫码派送,提升时效达50%。
其实,余杭的低空布局早已开始。早在2018年,国内首条城市无人机物流测试航线就在余杭未来科技城启航;2019年,迅蚁科技拿到全国首张城市场景无人机物流试运行牌照,让商业飞行从“试验”走向“合规”;今年,余杭入选浙江省低空经济“先飞区”,也是杭州唯一试点。从一条无人机物流测试航线起步,余杭已在低空经济赛道上实现从“先行试飞”到“全域成势”的跨越。
梦想小镇便是一个生动窗口——作为杭州首个公共垂直起降场,目前,这里已配备12个起降单元,单日最高保障18架次飞行,累计服务超1000架次。此外,余杭无人机年累计飞行量超6万架次,目前已建设起降点94个。从医疗急救、文旅消费到乡村治理,102条航线织就的“天网”正全方位重塑城乡运行逻辑。
图源:余杭交通
在一趟又一趟的飞行中,医疗急救的“空中生命线”最为牵动人心。今年2月,余杭山区卫生站通过TR9S无人机,仅耗时12分钟便将血液样本送达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检测中心,让患者得以及时获得诊断结果。目前,余杭32条医疗航线覆盖全区65家医疗机构,其中,从余杭二院到地处滨江区的浙江省血液中心的航线长达50公里,是全国最长的无人机急救送血专用航线,比地面交通节省运送时间50%以上。
文旅与消费的“低空革新”则展现更多可能。余杭丰富的山水资源,不仅成为天然测试场,更让“空中消费”从概念变为日常。如今,黄湖镇—青山村、万达广场—径山花海等11条航线已被纳入即时配送体系,无人机15分钟内就可以把咖啡送到山顶帐篷;27个即时配送点让生鲜、药品全面实现“空中闪送”。
当无人机在楼宇间穿梭、航线在城市上空交织,安全与秩序是绕不开的“必答题”。低空没有红绿灯,600米以下空域楼宇密集、电磁环境复杂,哪怕0.5米的定位误差,都可能引发事故。面对这样的问题,余杭选择构建一张“看不见的网”。在10平方公里核心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建成立体感知体系,将实时定位误差控制在0.5米以内,轨迹追踪延迟压缩至50毫秒以下——相当于在空中划出“隐形车道”,既保障飞行器贴楼穿梭的灵活性,又确保紧急避险的反应速度。
图源:余杭交通
去年6月,余杭区启动“中国飞谷”建设,计划在南湖边打造一个集测试、培训、展览、科普游览于一体的低空试飞场。当下,7.8万平方米的低空试飞场建设正酣,预计今年12月正式投运,未来将满足市面上多数无人机的全链条服务需求。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