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积成山,洞内污水横流,这竟然是出现在贵州一个天然溶洞内的景象。
9月27日,有网友视频称,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一个天坑溶洞内,大量垃圾堆积成山,其中不仅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甚至还有一些药品包装瓶等有害垃圾。这画面光想想就让人心痛。
溶洞是历经千万年才形成的地质奇迹,更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要素。洞内垃圾成堆的危害远超表面所见。污染物会随地下水系扩散,污染水源,破坏复杂的洞穴生态系统,这种损害往往是长期且难以逆转的。
9月28日,当地通报:目前,正组织环保、水务、农业农村、综合执法等部门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其中还提到将对全市其他区域同步开展排查整治。
垃圾堆成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么长时间,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之前就没有发现?日常的监管去哪儿了?
事情曝光后,当地表态很快,计划清运和排查,但这是承担责任的第一步,行动的关键还在于“彻底”与“长效”。清运垃圾之后,如何建立防止“回潮”?排查污染源之后,如何对责任方进行追责与惩戒?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个集保护、监测、宣传、惩处于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让每一个溶洞、每一条溪流都有其明确的“生态监护人”?同时,监管部门有必要鼓励群众监督和举报,对违法倾倒、排污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这起事件也是对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一次警示。溶洞内的垃圾,可能源于周边居民不良的丢弃习惯,也可能来自无序的旅游或探险活动。这提醒我们,生态文明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硬性约束,更需要公众将“保护自然,人人有责”变为内化于心的行动自觉。否则,下一个“垃圾溶洞”的出现就只是时间问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