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一个让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的事儿。
今早凌晨3点多的时候,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视频显示,一辆小米SU7新能源电车横在道路一侧,车身燃起大火,多名路人主动参与救援,猛砸车窗,有路人的手都流了血,还有人拿来了灭火器,但因车门无法打开且火势迅猛,驾驶员一直被困在车里。消防人员赶赴现场后,驾驶员已不幸遇难。
这事儿说真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揪心。
首先,我们必须为那些第一时间冲上去救人的路人点赞。在危难时刻他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那种勇敢和善良,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但反过来,这起事故也抛给了我们一个沉甸甸的问号,那就是:这车门为什么打不开?是碰撞导致电路中断,门锁失灵了?还是其他机械或设计上的原因?
这是在电动车事故中,最让人担心和恐惧的问题之一。最近这几年,电动车起火事故时有发生,就像一连串刺耳的警报,都在追问同一个核心问题:当汽车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智能化、电动化的未来时,我们是否将最根本的生命安全牢牢系在了技术革命的核心位置?
比如现在很多车企喜欢设计隐藏式车把手,造型好看、科技感强,但它带来的弊端是:一旦车辆碰撞或起火导致电路损坏,门把手可能无法弹出。同时,部分隐藏式把手缺乏明确标识,紧急情况下乘员很难迅速找到开门位置。
问题频发,已经促使工信部修订《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内容要求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机制,确保在断电、碰撞等极端情况下,车门依然能够打开。
说到底啊,科技发展得再快,智能汽车的功能再炫酷,安全,永远都应该是那个“1”,其他所有都是后面的“0”。没有了安全,一切归零。
汽车企业必须把“极端情况下的生命安全”作为最高的设计准则。无论发生任何情况,确保驾乘人员能够顺利逃生,必须是硬性指标,是容不得半点妥协的底线。
我们期待一个负责任的调查结果,也期待行业能真正从中吸取教训。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毕竟,在生命面前,任何解释和科技感,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