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记者 孙婧宜 戴凯霖 陈卓妤)金秋十月,良渚再次汇聚全球目光,第三届“良渚论坛”将在浙江杭州如约启幕。召开之际,记者提前探访这片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这里,记者遇见了三位“良渚人”,从他们的自述中,良渚的故事是这样发展的——
良渚子民:“我们从五千年前走来”
我是良渚的子民。五千多年前,我和族人一起在这片丰饶的水域生息,书写我们的文明。
我们依水而生、以水为生,在沼泽地里堆筑台地、修建水坝、开辟河道,再与原有的丘陵、水系连成一体,形成了一个交通便利且资源丰富的城邦。
我们的城邦分为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城墙环绕,绵延六千米。为了建造这座城墙,我们耗费了无数的心血——从山上采来石块,用竹筏运回,夯实后再取来土,就地堆筑。为了加固临水的墙基,抵御流水的冲刷,我们还发明了用茅草包裹河泥的方法,就像你们后世的沙包一样,垒成厚厚的城墙。

南城墙剖面 记者 孙婧宜 摄
这不容易,放在现在,不依靠装备,万人建设队伍也需要数年才能建成。
我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五千年前我们就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和统一的精神信仰。我们甚至建造了庞大又复杂的水利系统,不仅能防洪,还可以调水、运输、灌溉。
种种超大规模工程的建成都说明我们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部落,而是一个强盛的国家。
遗憾的是,随着岁月流逝,我们的城邦最终掩埋在黄土之下。直到1936年,一位名叫施昕更的先生,首先在良渚这片土地上发现了我们留下的痕迹。那以后,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们,用了八十多年的时间让我们的故事重见天日。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们的光荣。
如今,为了让后世能更真切地感受我们的世界,智慧的守护者们费尽了心思。
他们在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建起了宏大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用不同的植被来标识城邦不同领域——低洼处的水稻田是我们的河流,高处的狼尾草是我们居住的台地,他们甚至将一段城墙的剖面清晰地展示出来,让后人能亲眼看到我们当年是如何铺设石块、堆筑黄土、使用草裹泥的。
现在,他们又设计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比如,后人只需要戴上眼镜(VR),或者用一块方方正正的盒子(手机)扫一扫地面的图画就能亲眼见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了解我们是如何建造水利工程,如何在祭坛上祭祀,如何狩猎、储存粮食,甚至能与我们的“王”对话!

游客正在体验VR项目 记者 孙婧宜 摄
他们说,我们生活的痕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当后人的手指轻触黄土下的遗迹,仿佛便能与我们隔空相望,听见穿越五千年时光的文明回响。
文保工作者:“我们与文明日夜对话”
我叫马彦妮,是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监测管理中心遗产监测科(文物保护)的一名办事员。我的工作是守护这些珍贵的文明,听懂它们发出的“声音”,让它们不惧岁月,传承下去。
站在老虎岭水坝前,透过巨大的玻璃罩,水坝剖面上草裹泥的痕迹清晰可见。但保护棚建成前的老虎岭遗址并不是这样。当时,遗址的整个剖面生长有大量的苔藓和霉菌。有些苔藓的根系会破坏遗址表面,分泌的有机酸会造成化学侵蚀,对遗址保护影响很大。更不要说,珍贵的草裹泥痕迹等历史信息几乎完全被绿色掩盖。
为此,一场持续多年的攻坚打响。2021年起,良渚与敦煌研究院、浙江大学等顶尖机构携手,共同破解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难题。
在遮光、隔水等传统手段之外,我们创新采用了“封闭环境高湿保护”的策略。我们利用玻璃罩将遗址剖面封闭,再适时进行气相补水,将保护棚内相对湿度稳定在84%以上,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微环境”。当苔藓及微生物病害严重时,我们还会在遗址表面喷洒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的植物精油生物防治剂,控制苔藓、霉菌的生长。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遗址情况 记者 孙婧宜 摄
保护工作归根结底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我们团队每周必到遗址现场,系统记录病害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来临时,我们更要彻夜值守,守护这片文明根基。
2024年7月8日,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在良渚揭牌启用。之后,这个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成为我们探索保护前沿的新战场。在这里,我们系统开展土遗址样品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病害劣化机理研究、植物精油配方优化研究,用数据积累和技术创新,探索破解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难题的良渚方案。
保护之外,智慧监测是我们的另一道防线。我们在保护棚内安装了150余个监测设备。南剖面东西两侧的水分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变化,在遗址不同高度处安装了光照和温湿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评价光照和环境温湿度对剖面的影响;同时东西两侧还各安装了5个高清红外半球网络摄像头,监测遗址剖面在外界环境变化过程中表面劣化和微生物发育情况。在玻璃罩内相对湿度低于84%时,开启加湿系统对遗址进行适时补水,抑制裂隙发育;当玻璃罩因内外环境温度差起雾时,开启玻璃加热系统除雾,确保遗址展示效果。
每每凝视玻璃罩内清晰可见的草裹泥痕迹,我总会想起五千年前的先民。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筑起这座水坝,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现在,我们接过守护“接力棒”,用科技和匠心续写下一个五千年的故事。
新港村乡村CEO:“我们在传承中创造未来”
我是新良渚人,2022年初,受到五千年文明的感召,来到此地,投身于“未来乡村”建设。那之后,我的身份就成了新港村强村公司总经理、新港村职业经理人团队负责人章雷。
早年,新港部分村民对村子的发展存在疑虑。在他们看来,新港村在良渚遗址保护、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的“三保”区块限制下,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是无法兼得的。
如何让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新港选择了发展特色体育的道路。借着亚运之势,2019年,村里率先将闲置荒地改造成杭州首片11人制标准人工草皮足球场。建成第一年就办了12场联赛。
之后,羽毛球馆、标准篮球场、波浪道场地、红土网球场地等运动空间先后在村里落地,现在村里每年要承办包括大小赛事活动近700场,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村民尝到了“体育增收”的甜头,卖水、卖土特产都能就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新港村的红土网球场 记者 孙婧宜 摄
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在坚持文化传承。黑陶是良渚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我们与良渚黑陶“老派大师”陶苏萌合作打造了非遗工坊,成功复刻了良渚先民的黑陶烧制技艺并获得发明专利,将良渚文化送入了大众生活,将博物馆中的文物摆上了餐桌。
今年我们还与骑游记合作,将良渚IP与骑行运动相结合,推出良渚特色骑行路线。游客可以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沿途打卡考古遗址、欣赏田园风光。
我们鼓励村民自主创业,以“良渚家宴、邻里厨房”为切入口,建立厨娘队伍, 2022年10月至今已接待400余桌家宴,帮助村民创收40余万元。同时,鼓励在地企业建立“共富工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就业100余人,帮助村民增收170余万元。
村庄发展了,不仅本村年轻人愿意留下,还吸引了不少来自上海、云南等地的外来青年安家落户。他们为新港村注入了新的创意与活力。

新港村 受访者供图
近些年,良渚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扩大,2022年12月,良渚文化大走廊提出并启动建设,成为浙江文化建设领域的一张金名片。此后,特别是“良渚论坛”成功举办后,新港村的变化很大。不仅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村民的自豪感日益增强,视野也更加开阔。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意识到,新港的发展不应再局限于一方水土,而是要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与国际对话。
眼下,我们正积极引进国际体育赛事,有不少国际赛事主办方主动找到我们合作,比如我们正在筹备的“一带一路”青少年足球国际赛事,已经向多国球队发出邀请,都得到了积极回应。
在良渚文明的滋养与时代的推动下,新港村的日子,正越过越红火。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