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如何让文化遗产焕新彩?中外嘉宾共商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

字体:
—2025—
10/19
20:08:38
2025-10-19 20:08:38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孙婧宜

  浙江在线10月19日讯(记者 孙婧宜)博物馆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10月19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三“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在杭举行。来自丝绸之路沿线的博物馆代表齐聚,围绕博物馆在推动民心相通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实践展开深入交流。

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博物馆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以创新语言让文物“活”在当下。在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罗文利看来,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我们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推出‘中华文明云展’,将博物馆实体展厅映射到数字空间,让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时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脉搏。”

近些年,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的“国丝环球展柜”1+N模式以灵活高效的方式为博物馆间的文化转化、资源共享、联合叙事提供范例。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介绍,“我们以出入境展览为切入点,衍生出非遗展演、创新设计、学术对话、教育活动、城市联动等模块,形成保护、创新、传播的良性循环。同时,将博物馆作为时尚文化基因库,2014年以馆藏唐代织锦上体现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的纹样为设计灵感,邀请中法两国设计团队设计了一系列的时尚作品,反响热烈。”

  如今,走进博物馆已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新风尚。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副理事长、缅甸国家博物馆馆长杜楠劳宁认为,“传递并不仅指将文物简单交接,更意味着我们要将价值、知识与传统延续给下一代。”在这一理念推动下,中外博物馆正积极拓展服务边界。

  罗文利见证了这样的变化。他认为,眼下博物馆的全民教育功能更加深化、旅游休闲功能更加凸显、经济拉动能力也更加突出。“观众到博物馆去,不仅可以观赏文物和展览,还能体验研学、观看演出、品尝咖啡、购买文创等,博物馆已然成为公众旅游休闲、社会交际的文化综合体。”

  而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博物馆也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传播,“链接世界”成为现场众多嘉宾的普遍共识。

  2017年5月,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IAMS)成立,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博物馆开展国际合作。分论坛上,联盟再迎8家新成员,沙特红海博物馆、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伊朗塞姆南历史博物馆、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突尼斯国家遗产研究院、罗马尼亚布科维纳国家博物馆、古巴国家装饰艺术博物馆、古巴埃尔·阿卡木偶博物馆正式加入,至此联盟成员达到180家,覆盖五大洲。

  以此为契机,博物馆正成为文明对话的关键平台。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副理事长、福建博物院院长楼建龙则将文博工作的核心精神归结为“和而不同”。“我们通过展览,展示不同的文明之美;通过社教,培育不同的审美视角;通过文创,传递不同的美学趣味;通过研究,探寻不同背后的联系;通过传播,让不同的声音被世界听见。所有这一切的最终指向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馆长代表贝思文对此颇有共鸣,他提到,近年来,中匈两国在博物馆领域的文化交流日益丰富,匈牙利民众对中国文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双向展览频频。“我见证了这几年中国文博事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数字化方面,眼下正是两国在更多领域互学互鉴的好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发布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杭州宣言》,从“深化文明互鉴,守护文化遗产”“拥抱数字技术,促进知识共享”“强化联盟协作,弘扬丝路价值”等六大方面,号召联盟各成员以历史智慧为根基,以杭州为崭新起点,秉持“薪火相传”之精神,携手守护人类共同遗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创丝绸之路和谐繁荣的未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良渚论坛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10月19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三“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在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