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以世界遗产为载体,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亦推动着文明的交流互鉴。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文明乐章赓续延绵。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浙江在线特别推出《文化遗产对话录》系列报道,邀请各国嘉宾共议文明互鉴,共奏文明交响,共同守护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浙江在线10月20日讯(记者 李心怡 通讯员 沈嘉忆)杭州良渚,五千年前的文明圣地;尼罗河畔,金字塔矗立千年。当良渚古城“遇见”古埃及文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第三届“良渚论坛”“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分论坛展开。10月19日,来自中国、埃及等国内外考古学者、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共聚一堂,共探文明根脉,共话未来合作。
“良渚拥有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伟大文明,它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埃及旅游和文物部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助理、水下考古及考古学家艾哈迈德·雷赫马动情地说,“如果你热爱考古,良渚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卓越的目的地之一。”
良渚遗址与埃及文明同处北纬30度这一神秘地带,在相近的历史节点上绽放出璀璨光芒。
埃及专家在比较研究中发现了更多共鸣。“中国和埃及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艾哈迈德·雷赫马指出,“两者都是拥有伟大古代文明的国家,可以通过一些相似点发现,比如都有大江大河的存在。在埃及,有伟大的尼罗河。在中国,有伟大的长江和黄河。”
这种相似性在水利遗产领域得到生动体现。重庆的白鹤梁题刻,记录了长江千余年的枯水水文;埃及尼罗河罗达岛上的尼罗尺,几千年来精准测量汛期水位,预测农业收成。眼下,这两处凝聚着古老治水智慧的水文遗产,正携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艾哈迈德·雷赫马在论坛中分享 记者 李心怡 摄
“假如你想走更快就单独行走,如果想走更远就结伴而行。”艾哈迈德·雷赫马道出携手合作的重要意义,联合申遗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更是两大文明古国对自身文明根脉的再确认与共同守护。
意大利米兰大学埃及学和埃及考古学教授帕特里齐亚·皮亚琴蒂尼则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这种文明共鸣。她在分享埃及阿斯旺考古成果时表示,尽管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历史上未有过直接接触,但其在农业领域、河流治理等方面展现出“惊人相似”。
帕特里齐亚·皮亚琴蒂尼接受采访 记者 李心怡 摄
“这是探寻远古文明重要的线索,能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学者,共同探讨如何从中学习。”帕特里齐亚教授说,“如果我们对过去了解更多,也许未来就能够在这种经验指引下变得更好。”
从良渚的水坝灌溉系统,到尼罗河的农业文明;从莫角山高台的祭祀遗迹,到金字塔永恒的巨石建筑……古人与天地万物对话,留下文明的符号;今人以这些遗产为媒介,对话人类的“童年”。两大古文明都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在现世中的和谐”,这种精神追求穿越数千年,至今仍在引发共鸣。
随着论坛的深入,学者们达成共识:古老文明的智慧对于应对当今全球挑战具有重要启示。正如艾哈迈德·雷赫马所呼吁:“请务必保护好它,为子孙后代保存好它。”当长江的涛声和应尼罗河的流淌,中国与埃及正通过深入交流与互鉴,让古老的文明符号奏响人类命运与共的和谐乐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