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小新说丨当“匿名吐槽”撞上“实名法律” 这堂网络边界课来得正好

字体:
—2025—
10/31
18:56:07
2025-10-31 18:56:07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李心怡 通讯员 市闻

  都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可重庆工商大学的这位女同学大概没想到:自己随手一发匿名帖,不仅没“社死”老师,反而可能把自己送进法院的被告席。

  极目新闻消息,10月28日,大一女生李同学在网上投稿指控法学院的胡老师“媚男”“上课刻薄”“把没礼貌当幽默”,这条帖子很快在校园内传播开来。

  胡老师发现自己被污蔑后,迅速截图取证、联系平台调取投稿人的信息,并在学生群里公开喊话说:“请拿出证据,否则我会起诉你侵犯名誉权。”

  不到一天,李同学就道歉了,解释说是因为自己上课抽查背诵没有准备好,被老师批评了20分钟感到难堪,并觉得老师对男生态度温和,才在气头上发布了不实的内容。

  但胡老师的回应却出人意料的强硬,她表示不接受学生的道歉,并将起诉她,要把这件事儿变成一堂“侵权与犯罪界限”的实务教学课。

  有人发现,这当事人胡老师,她本身就是法学博士,刑法的专家,而且本人还在研究网络恐怖主义的刑事法规制,专业也太对口了,这位李同学,这次算是真踢到钢板上了。

  事情之所以引发关注,关键在于它戳中了几个当下的时代痛点:匿名文化的滥用、师生关系的张力,以及法律在虚拟世界的穿透力。

  从学生角度看,李同学的委屈并非全无来由。她自称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感觉老师对男生更温和。这些情绪或许真实,但她选择的方式却越过了合理表达的边界。

  而胡老师的反应虽然严厉,却符合法律逻辑。作为法学专家,她清楚展示了一套标准维权的流程:固定证据、明确诉求、准备诉讼。用她的话说就是“我要让知识落地。”

  当然,校方态度始终保持谨慎,多次回应说“正在处理”,不愿多谈细节。

  当情绪化表达遇上了专业法律人,当“匿名马甲”背后是实名的责任,这或许正是网络时代亟需的一场“边界教育”。网络不是情绪的垃圾场,每句话都带着重量;道歉不是万能免责牌,有些伤害需要更认真的弥补。

  事情的结局尚未结束,但已足够让每个人思考:当我们敲下键盘时,是否准备好了为每一个字负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小新说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都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可重庆工商大学的这位女同学大概没想到:自己随手一发匿名帖,不仅没“社死”老师,反而可能把自己送进法院的被告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