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记者 汪雨晨)10月3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仪式在意大利罗马举行,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迎来“高光时刻”。今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2025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成功入选,成为中国首个水产养殖领域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至此,浙江共有6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授牌仪式现场 图源欧诗漫
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以发源于本地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核心,是涵盖蚌、鱼、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等丰富水生生物资源的复合养殖系统。此系统以蚌、鱼之间的互利共生为基础,形成了“漾—基塘—耕地—林地—村庄”镶嵌分布的景观空间格局,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从攻克人工繁殖难题,到延伸现代化产业链,再到续写文化新篇,德清珍珠的故事,是一曲关于生态、技术与文化的动人乐章。
生态密码:一汪碧水中的循环智慧
在德清小山漾约700亩的水面上,珠农高顺利已经与珍珠打了40多年交道。“我从16岁开始养蚌,今年60岁了。”高顺利一边检查蚌的生长情况,一边介绍,“这里养了三十几万个蚌,采用的是蚌鱼共生模式。”他的日常工作,是这套蚌鱼共生复合养殖系统最生动的注脚。
每天清晨6点多,高顺利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查蚌、除草、喂鱼、维护养殖设施。“查蚌要把浮球一条条拎起来看,蚌壳张开了就死了。”他解释,“如果发现病死蚌,必须立即拿走消毒,防止污染扩散。”对于珠农而言,最怕的是有传染性的蚌病,一旦发病,可能整片塘全军覆没。”高顺利说,他们的秘诀在于勤查勤看。
与高密度、高投喂的单一养殖模式相比,这种系统不仅维持了生物多样性,更展现了惊人的生态韧性。“单养蚌,四五年才有收入,蚌鱼混养,每年卖鱼可以过日子,等蚌成熟了一起卖钱。这是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智慧。”

高顺利正在开蚌 记者 汪雨晨 摄
“这是一种汲取了传统生态渔业智慧的优秀生态系统。”浙江大学生态学教授唐建军阐释了其科学原理,鱼的排泄物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浮游生物被蚌滤食,蚌同时又净化了水质,形成了“资源浪费最小化、生产废物资源化最大化”的闭环循环。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进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强调‘活态保护’,这正是德清模式的可贵之处。”唐建军从生态农业的角度肯定了德清的产业发展路径,这种保护不是要把遗产地圈起来,而是在保护中发展生产,在生产实践中实现保护,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今天,高投入、高产出的工业化农业虽然效率高,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德清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借鉴,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可以推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破茧:从古法秘技到“芯片”突破
在小山漾淡水珍珠生态养殖基地的池塘旁,科研工作者吕瑛轩正在监测三角帆蚌的生长情况。“这里养育着几十种三角帆蚌,包括野生品种和不同区域的种质资源,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吕瑛轩主要负责珍珠蚌育种工作,包括水质检测调控、母蚌生长情况监测以及季节性寄苗工作,对三角帆蚌习性“如数家珍”,“三角帆蚌繁育具有鲜明季节性,春蚌3-5月繁育,长势较好;秋蚌6-7月繁育,生长稍慢。我们现在主推‘浙白1号’品种,它的珍珠更白,生长也更快。”
这份“如数家珍”背后,藏着一个产业萌芽成长的艰辛探索。曾经,三角帆蚌的繁衍秘密深藏在那紧闭的蚌壳之中。
德清珍珠产业的源头,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湖州府匠人叶金扬。据史料记载,他受自然界异物偶入蚌体形成珍珠启发,首创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他通过将锡和其他金属、木制、骨质浮雕置于蚌壳与外套膜之间,经2-3年培育出附壳佛像珍珠,首次实现淡水珍珠从偶然生成到人工规模化养殖的跨越。
古代技术依赖天然蚌源,发展受限。直至20世纪60年代,沈志荣等德清珍珠人接过传承火炬。1967年,德清雷甸联合养鱼场时年19岁、仅有小学文凭的年轻养鱼工沈志荣,开始了复兴“中国珍珠”的漫长旅程。沈志荣此后创立民族品牌欧诗漫,其每年珍珠深加工总量近100吨,占全球淡水珍珠总产量的10%。
“最初养殖珍珠,最大瓶颈就是蚌源。”欧诗漫控股集团总裁杨安全回忆,“自然界中三角帆蚌对水流、底泥要求极为苛刻,其数量只占自然贝类的5%左右。为获取蚌源,村民们寒冬腊月也要奔赴全国各地江河湖泊去捞蚌。”正是这种困境,激发了沈志荣进行人工繁殖的决心。
经过五年摸索,沈志荣团队揭开了三角帆蚌繁殖的秘密,它并非直接产出小蚌,其受精卵会变成钩介幼虫,寄生在特定鱼类的鳃上,吸收营养完成变态发育后,脱落成为小蚌。“试验了各种鱼,最后发现鳙鱼是最好的寄生伙伴。它粘液丰富,性情温驯,不会剧烈游动导致幼虫脱落。”更可贵的是,沈志荣无偿地将这项技术推广,奠定了中国现代珍珠产业的基础。“珍珠贝人工繁殖是珍珠养殖的‘农业芯片’,是最核心技术之一。”杨安全说。

德清小山漾 记者 汪雨晨 摄
薪火相传:古老产业的守正与创新
随着人工繁殖技术推广,珍珠产量激增,但人工养殖珍珠中仅5%能被选为珠宝级珍珠,大量品相不佳的珍珠滞销,促使产业向深加工转型。杨安全回忆,1979年沈志荣到国外访问,发现珍珠不仅能做珠宝,还可以加工成化妆品,大受启发。“回国后,他马上开始研究珍珠化妆品,这就是欧诗漫的起点。”
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为将坚硬的珍珠研磨成细粉,沈志荣曾遭遇粉碎机爆炸的险情。“碎片在墙上留下深孔,但凡偏一点,人就危险了。”杨安全展示着当年的照片,心有余悸。如今,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欧诗漫已攻克了珍珠纳米化技术,能精准提取珍珠美白多肽,实现从“磨粉”到“提取活性物”的跨越。

小山漾中生长的珍珠蚌 记者 汪雨晨 摄
一颗珍珠里,藏着民族企业的成长历程,也融入着年轻一辈的青春奋斗。成功申遗,为德清珍珠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年轻的“珠二代”们带着新思路回归。“珠二代”吴鑫斌2019年回到德清开始创业,“我们主要做饰品加工和电商,现在运营着十几家网店。”吴鑫斌介绍,2020年,他开始尝试直播带货,主要采用与网红合作的模式。
“现在消费者对珍珠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精益求精。国外客户偏好价格实惠、款式经典产品,国内客户更注重品质和设计。”深耕珍珠市场,吴鑫斌敏锐地观察到近年来市场的变化,如今,他运营着十几家网店,工厂每天发出两三千件货物,产品畅销全国,还远销海外。
“申遗成功对开拓市场绝对有帮助,德清珍珠品牌更响亮了。”吴鑫斌信心满满,他计划延伸产业链,筹建珍珠粉加工厂,向护肤品领域拓展。“下一步做自己的护肤品和药品品牌,把父辈经验和我们年轻人的思路融合。”
成功申遗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德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崔连勇详细阐述了未来规划,“申遗成功只是开始,我们将重点打造浙江省内唯一的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库,加强德清珍珠品牌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目前,德清珍珠产业年产值已超70亿元,带动就业近2万人,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活态传承的原则。通过生态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文化体验传播珍珠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提升珍珠利用率。”崔连勇表示,未来,德清将致力于构建集养殖、研发、设计、旅游于一体的珍珠全产业链,让“德清珍珠”这张金名片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闪亮。
从南宋叶金扬发明附壳养殖技术,到沈志荣攻克人工繁殖难关,再到如今年轻一代续写传奇,德清珍珠系统这一传承千年的农业智慧,正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焕发新的生机,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