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一年一会山水之约如期而至,《富春山居图》真迹在浙博之江馆区再次亮相

字体:
—2025—
11/11
13:56:34
2025-11-11 13:56:34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孙婧宜

  浙江在线11月11日讯(记者 孙婧宜)一年一会的山水之约如期而至。

  11月11日,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前段真迹《剩山图》,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四层富春山居厅“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陈列”中,再度与公众见面。

《剩山图》真迹 记者 孙婧宜 摄

  《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晚年为道友郑无用所作,描绘富春江两岸风光,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画卷原长约746厘米,因曾遭火焚而断为两段。现今,前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此次展出的《剩山图》虽为烬余本,但图中峰峦苍茫,一丘一壑,富春山水宛在眼前。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素有独特的山水情怀,文人墨客常借山水抒怀寄意,《富春山居图》正是其中杰出代表。

  黄公望博学多才,中年曾任浙西宪吏,后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已年过半百,从此弃绝仕途。之后,他行走于杭州、苏州、上海一带,至正七年(1347年)初秋,79岁高龄的黄公望与好友郑无用归富阳山,期间多次出门云游,待回到富春闲暇之时,常于南楼援笔写富春山水,将眼中的实景与心中的理想交融于纸上。经三、四年时间,于至正十年(1350年)完成《富春山居图》。

  画卷中,黄公望以平和冲淡的笔墨,展现沉稳放达的气度。其常以长短披麻皴写山,山头多矾石,山脚、树根以浓墨提点,平和中透出苍郁蓬勃之气;画中林屋相隐,远山平,近波缓,草木葱葱茏茏,尽显富春山水的生命力。

画卷中仍可看到火烧痕迹 记者 孙婧宜 摄

  在浙江省博物馆艺术研究部馆员谢佳玲看来,真迹独具的“扑面而来的气质”是任何复制品都难以比拟的。她认为,如果是初次观赏的观众不必拘泥于欣赏门道,“用眼睛和心去感受画面,是最直接的方式。”

  为让观众深入理解这幅杰作,浙江省博物馆为其精心打造了人文数字陈列空间,系统展现《富春山居图》的流传历程、黄公望的人生态度及其作品的深远影响等。观众可以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感受画家创作的心境与追求。“展厅设计了多样的探索空间,如果快速走一圈,三两分钟就可以看完。深入探索的话,可能需要两个小时。”谢佳玲说。

  据悉,此次展出是《剩山图》第9次对公众亮相,也是继2023年、2024年后,连续第三年在浙博之江馆馆区展出。不过,由于纸质文物对光照、温湿度极为敏感,《剩山图》的展出需受到控制。谢佳玲透露,在非展出期间,画卷一直存放于库房恒温恒湿的稳定环境中“休息”,以期更长久的保存。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7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借此次观赏契机一睹这幅传世名作的风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画家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11月11日,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前段真迹《剩山图》,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四层富春山居厅“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陈列”中,再度与公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