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通讯员 齐妤晔 记者 陈雷)近日,装载2500多吨铜精矿的“联合25”轮缓缓靠泊舟山港综保区配套码头,从船上卸下的铜精矿,以“区港联动”方式快速进入综保区,这是杭州海关辖区开展的首票大宗商品“区港联动”业务,也是杭州海关助力大宗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又一项实践措施。
2024年11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一年来,杭州海关紧扣枢纽建设核心任务,坚持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同步强化风险防控,全力助推浙江自贸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样板。
“区港联动”新举措针对大宗商品货运量大、口岸到综保区运输车次多的特点,发挥舟山港综保区紧邻海港口岸的区位优势,舟山海关优化车辆过卡核放流程,定制大宗商品便利进区方案,大幅提升物流效率。据测算,实施“区港联动”模式后,大宗商品一线进出区时间压缩约40%,为企业节约成本约40%。“实施大宗商品便利进出区后,一线进出区的申报更加优化,过卡流程更加便捷,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物流效率。”企业部门负责人袁豪由衷感慨。
除了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外,杭州海关还结合智慧海关建设通堵点、提效能,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注入智慧动能。
日前,在杭州海关所属舟山海关的全程智慧监管下,供油企业和国际航行船舶通过线上系统高效签发了电子燃料交付单(e-BDN),全程用时不到5分钟。自今年7月e-BDN在舟山落地以来,打通了舟山保税船燃加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使舟山成为全国首个、全球第三个实现保税船燃加注全流程数字交接的港口。
此前,保税燃料油加注的核心凭证BDN依赖纸质单据流转,需船代、供油方、海关、船方等多方之间多次传递、签章和核验,流程耗时较长。为破解这一难题,杭州海关创新构建全流程智慧监管模式,打通供油企业业务系统与海关监管平台,确保BDN从生成、传输、确认到海关在线验核全程电子化、防篡改、可追溯,并依托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智能风险研判模型,对诚信规范企业实施BDN电子单据即传、即审、即认。“我们通过系统可以对加油数据、作业地点及船舶动态进行远程、实时、精准验证,在确保监管精准严密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简化流程、压缩时间,进一步增强全球保税船燃加注中心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杭州海关所属舟山海关业务运行管控一科科长孙见雷介绍。
一年来,杭州海关坚持以智慧海关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核心,持续创新优化大宗商品监管模式,助力大宗商品贸易便利化。针对大宗散货离岛监管效率较低、传统查验难以满足港口全天候作业需求等问题,试点水运进口铁矿石远程查验模式,货物提离放行时间压缩30%。
此外,优化进境粮食江海联运监管,自主研发粮食自动深层扦制样设备,采样效率提升2倍,并开发“进境粮食江海联运监管在线”系统,保障进境粮食江海联运“全卸+直达”模式运行,单航次运输时长缩短近50%。“我们围绕《建设方案》中‘三基地两中心’的建设要求,聚焦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交易及国际海事服务等关键环节,出台实施《杭州海关支持舟山打造全球保税船燃加注中心建设工作措施》,推出‘三仓’属性便利化调整、保税润滑油‘先供船、后报关’等一批全国首创改革措施,实现大宗商品通关提速,保税船燃加注业务增长。”杭州海关所属舟山海关综合业务一科科长谢艺强说。
据统计,仅今年10月,舟山口岸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粮食、液化天然气(LNG)等大宗商品1610万吨,同比增长22%,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稳步提升。
接下来,杭州海关将持续聚焦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要求,紧扣地方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全力推进特色型综保区申建,争取政策赋能,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贡献更多海关力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