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浙江为何为版画艺术筑“新巢”

字体:
—2025—
11/13
10:37:05
2025-11-13 10:37:05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孙婧宜

  浙江在线11月13日讯(记者 孙婧宜)杭州之江板块再落地一座省级文化展馆。11月12日,浙江版画院在位于西湖区转塘街道之江邻里中心正式落成开院。同期,作为浙江版画院揭牌后的首次大展,“镜鉴回响——杭州国际版画大展”同步拉开帷幕。

仪式现场 杭州国家版本馆供图

  那么,什么是版画?为什么要设立“浙江版画院”?开幕大展“镜鉴回响”有哪些看点?记者来到浙江版画院寻找答案。

  版画技艺源起中国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广义的版画可以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普遍具有版画性质。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简言之,版画是以刀或化学药品在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再经印刷而成的图画。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看来,有版才成画,是版画最简单的定义。从材质属性上,版画目前可分为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与综合版;从物理空间上,版画可分为凸版、凹版、平版、漏版与综合版。

  中国版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浙江美术馆馆长、浙江版画院院长应金飞介绍,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木版画是刻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扉画,距今已逾1150年。而西方版画则起源于14至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其诞生与中国印刷术的西传密不可分。“版画与印刷术理念相通,不过印刷术更重文字复制,版画则聚焦图像表达。”应金飞说。

  可以说,是起源于中国的版画技艺,经丝绸之路西传至欧洲后,在当地演化出新的艺术形态与技术体系。

  不过,早期,中国没有“版画”概念。这一概念在中国的确立,归功于李叔同。他自日本留学归来,将日本和西方的音乐、油画乃至版画等诸多艺术带回中国。1912年,李叔同来到杭州,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开始了版画教学。

  其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鲁迅等人推动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大致以他1931年主办的暑期木刻讲习班为起点,引介了凯绥·珂勒惠支等一批国际版画大师,邀请海外版画家来中国给青年艺术家上课。此外,鲁迅还策划举办了数次外国插画展,自费编辑出版《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木刻纪程》等。

  鲁迅为何对版画如此上心?代大权认为,原因在于它是大众的艺术、革命的艺术,且版画可一版多印,易于传播。鲁迅曾写到,“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版画可以通过简单的工具和技术迅速制作,并大量复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版画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现实,传播革命思想,是有力的宣传武器。由著名版画家李桦创作的《怒吼吧!中国》,正是新兴木刻运动背景下,由鲁迅的悉心指导完成的。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宋光智认为,自新兴木刻运动起,中国版画便从“复制版画”走向“创作版画”,建立起“关注民众、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传统。

在“镜鉴回响”中展出的《怒吼吧!中国》 记者 孙婧宜 摄

  为何设立“浙江版画院”?

  作为中国现代版画的发源地,浙江在中国版画史上的地位尤为关键。近百年来,始终在中国版画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持续发挥关键推动作用。

  回溯历史,五代时期的杭州政治稳定、经济活跃、文化昌盛,雕版印刷已相当普及,《雷峰塔经卷》的发现正是其佐证。

  《雷峰塔经卷》出自杭州雷峰塔塔砖,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藏传教经文,其刻印精美,内容完整,版面布局规整,印刷墨色均匀。虽已有千余年历史,但保存至今仍活晰可读。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雕版印刷品之一,《雷峰塔经卷》可以称之为浙江版画史的“原点”。

  1912年,李叔同留学归国后组织乐石社并印制了现代版画集《木刻画集》。1930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成立“一八艺社”,以木刻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中国现代进步美术团体之先河。此后,木铃木刻研究会和浙江战时木刻研究社等团体相继涌现,版画家以刀代笔投身救亡运动,共同构成民国时期浙江版画的活跃生态。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版画进入新阶段。1954年,中国美术学院设立版画系,建立木版、铜版、石版工作室,成为全国最早系统开设版画专业的高校,并率先开展水印技法教学,创建国内首个丝网版画工作室。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进一步提升浙江版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浙江版画院应运而生,此举不仅为版画家构建了艺术创作的平台,也将成为国内外版画艺术交流、互鉴传播的重要窗口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实践基地。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认为,版画院是推广版画艺术的理想平台,在他的期望中,版画院一方面要推动高水平的学术科研,另一方面也要让公众看到,版画不仅是画面,更包括丰富的制作手段——雕刻、刷印、材料等。它应该以好玩、好看、丰富的方式,让版画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应金飞则强调,版画是一种天然的“国际性语言”,适合对外交流。未来,浙江版画院将重点通过版画推动国际视觉艺术对话。

  “镜鉴回响”看什么?

  “我们可以在展览中见到500多年来世界美术史上艺术大师的版画作品。”作为策展人,应金飞如是说。

  本次展览以“文明互鉴”为核心理念,汇聚弗洛伊德、莫兰迪、丢勒、毕加索、达利、戈雅、珂勒惠支等国际著名艺术家的300余幅作品,系统梳理西方版画艺术的发展轨迹,同时聚焦中西方版画在百年演进中的对话与融合。

  展厅中,一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尤为特别。这组作品制作于1765至1775年间,共16幅。彼时,乾隆皇帝为庆祝清军在西域的胜利,特命宫廷画家在圆明园紫光阁绘制的壁画,来自欧洲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参与其中。

  四位画家按照要求将紫光阁壁画绘制成缩略版本,并寄往欧洲,作为刻印刷版画的蓝本。版画制成后再送回中国,从草图绘制至最终印刷完成,整个过程历时11年。“这组作品有中国的造型,有西方的明暗。所以这个作品就呈现出一种奇怪的审美特征,是中西合璧的实证。” 应金飞说。

参展者正欣赏《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 记者 孙婧宜 摄

  不过,交织中亦有不同。应金飞介绍,中国发明的特质深植于“大道至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决定了中国版画在材料上倾向于水性,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反观西方,其工业与科技背景则催生了以油性媒介为核心的版画体系。

  此外,记者在观展时发现,不少展品标有数字。这源于版画作为“复数艺术”的可复制属性。不过,这不意味着它们只是单纯的复制品——其核心价值在于艺术家的原创性与艺术表达‌。

  应金飞介绍,版画是一种“有限共享”的艺术,它通过限制、标注印刷数量,艺术家亲笔签名、钤印等,保证作品的艺术性、原创性和市场价值。也源于此,版画得以跨越“孤本”的限制,令艺术深入大众、更为普及。

  据悉,此次展览分为“刻古铭兴”“印相寰宇”“镜鉴回响”“开放花园”“智慧东方”五个单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文化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杭州之江板块再落地一座省级文化展馆。11月12日,浙江版画院在位于西湖区转塘街道之江邻里中心正式落成开院。同期,作为浙江版画院揭牌后的首次大展,“镜鉴回响——杭州国际版画大展”同步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