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9日讯(记者 孙婧宜)11月19日,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会上重点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浙江在文化建设领域结出的累累硕果。

发布会现场 图源:浙江发布
精品创作与文化交流传播收获新成果
“十四五”时期,浙江19部作品先后获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特别是在第17届评选中,浙江12部作品入选,首次覆盖全部门类,获奖数居全国第2。“金鸡奖”“飞天奖”“兰亭奖”“山花奖”“国家版权金奖”获奖数量均居全国第1。今年,浙江摘得两朵戏剧类“梅花”,其中台州乱弹剧团成为全国首个获得梅花奖的民营剧团。越剧《枫叶如花》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最近,婺剧《三打白骨精》、话剧《北上》又摘得“文华剧目奖”。很多人追过的电视剧《狂飙》《藏海传》、越剧《新龙门客栈》《我的大观园》,也都是浙产文艺精品。
五年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持续深化,目前已出版3900余部学术著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中国古代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很多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
五年间,浙江文明交流互鉴迈上新台阶,成功举办杭州第19届亚运会、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等重大赛事活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良渚论坛、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丝绸之路周”、“世界市长对话·杭州”等活动精彩纷呈,浙江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同时,浙江积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等文化“新三样”出海,让国风国潮乘着“数字列车”驶向世界。
“十五五”期间,浙江将继续聚焦高水平打造文艺精品创作省域最优生态目标,创作推出电视剧《太平年》《望江南》、戏剧《女班》《木兰》等精品力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依托创作基础坚实、市场主体活跃、数字经济发达等有利条件,着力提升文化“新三样”内容品质,围绕推动文化“新三样”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出海制定专门举措,探索“新三样”精品评价体系,重点支持和激励体现浙江韵味、彰显中华优秀文化、具备国际表达的优秀作品。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进入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浙江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省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2020年的4584亿元,增至2024年的6600亿元,占GDP比重从6.8%提高到7.3%。与2020年相比,全省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从5107家增至2024年的6747家。
五年间,浙江培育了杭州、宁波、横店及浙报传媒、大丰实业等10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短视频基地等“国字号”文化科技新地标相继落户。今年,浙江还成立了国家电影数字资产平台东部中心,创新打造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
五年间,浙江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壮大数字影视、数字演艺、数字阅读、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5897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9535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达到了7754亿元,同比增长16%,快于全部文化企业6.5个百分点。
五年间,浙江加快共性技术研发。全省文化领域部署实施了23项“尖兵”“领雁”科技项目。今年还实施了“文化+科技”重大技术专项,对文化智能化生产、传播等环节的共性领域开展攻关。
五年间,浙江突出重大项目带动。通过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对“文化+科技”重点项目开展扶持,培育了游科互动等一批成长性强的文化企业,涌现出博采AI虚拟影视基地、阜博传媒版权保护平台、华策影视桐庐富春江影视科技产教示范区等一批文化科技重大平台。
五年间,浙江聚焦关键领域布局,以人工智能为抓手,出台《浙江省文化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10余项文化领域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推动文化发展站上时代新风口。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改革实现新突破
“十四五”时期,浙江全省旅游产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4399亿元,增至2024年的5400亿元左右。五年来,全省新增3家5A级景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金字招牌”不断擦亮,“种地星球”“熊猫猪猪乐园”等成为爆款。
五年间,浙江坚持项目为王,推进文旅投资的“双百”计划,建设之江文化带、良渚文化大走廊和四条诗路文化带,“十四五”时期文旅项目投资的完成额预计将超过1.7万亿元。目前,浙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以及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目前有34个县入选了2025年度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五年间,浙江聚焦活化利用,推动文化遗产“火出圈”,通过大力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制定“浙江重要文化基因图谱”,以文化基因的源头活水来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陆续推出了一批跨界融合的案例。同时,实施非遗传承薪火行动,打造“非遗茶空间”新应用场景,每年吸引500余万人打卡消费,1570家非遗工坊每年实现销售额超600亿元。
五年间,浙江迭代业态场景,营造“文旅+百业”新生态,滚动迭代“大景区+新业态”的培育矩阵,积极打造文旅爆款。其中,《黑神话:悟空》成为火遍全网的现象级游戏产品,越剧《新龙门客栈》《我的大观园》屡创戏曲票房新高,《宋城千古情》刷新全球大型旅游演艺纪录,“跟着考古去旅行”“跟着影视剧去旅行”“跟着浙BA去旅行”等主题旅行已经渐成风尚。
五年间,浙江全力推动入境旅游跃升计划,系统集成入境旅游的“八个一”便利化改革,推出了全国首个省级入境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嗨游”,获得了海外游客的广泛好评。浙江的外卡POS机、外币兑换点在文旅场景的覆盖率以及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的商店数量,皆居全国第一位,入浙境外游客有了更为便利的服务和更加暖心的体验。
下一步,浙江将持续深化入境游全链条便利化改革,加快推动入境来浙“一站办理”、支付服务“一路畅通”、外宾入住“一碰入住”,推动“最中国的精致体验”和“最国际的便捷服务”能够成为浙江的国际化金名片。
文化与民生融合促进精神富有取得新成效
“十四五”时期,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人文乡村建设,选派1574名文化特派员“下沉”农村一线,集成资源系统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3万场次,带动派驻地增收3.4亿元。
五年间,浙江11个设区市保持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累计创成县级全国文明城市24个。浙江的“礼让斑马线”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明品牌,涌现“时代楷模”2例、全国道德模范7例。
五年间,浙江以“保护第一”的理念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建立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机制,在保护前提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成启用杭州国家版本馆、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地标,1.8万余家农村文化礼堂、1.6万余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600余家城市书房、1000家文化驿站、1000家乡村博物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
五年间,浙江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打造了“文艺赋美”“全民艺术学堂”“村晚”“村拍”等一批创新品牌,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杭州湖滨西子廊桥的“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把高品质的演出从剧场搬到了街头和商圈,今年类似这样“不期而遇的美好”全省有6万多场。9月,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把浙江的探索经验在全国推行。
五年间,浙江开发上线了“浙里文化圈”小程序,汇聚并提供了4000多个文化菜单项目,全省有超过1000万用户在这里看展览、借图书、学才艺、听讲座,形成了“24小时不打烊的公共文化空间”。浙江还根据基层需求,推出了省级TOP100的优质文化服务菜单,实现了线上资源精准推送和线下活动按需配送的双向奔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