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饮水饱,这些年,我滴水未进”“愿得一人心,免得老相亲”……近年来,许多城市大屏仿佛突然“活”了,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广告牌,更像是会说话、懂调侃的“城市嘴替”。从除夕夜引发全城倒数的“城市日历”,到盛夏“赛博降温”的虚拟风扇,再到苏超、“浙BA”隔空喊话互动带火城市文旅,不少网友直呼:“这届大屏强得可怕!”
曾经的都市“背景板”悄然变身“赛博墙”,城市大屏怎么就变好看了?一帧帧闪动的画面,正和城市之间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

一
轮番轰炸的广告、霸屏的Logo……你印象中的城市大屏,还是这样的画风吗?而今,各式各样的流行话语、创意视频争相“抢滩”大屏,于街头巷尾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当城市大屏开始“说人话”,我们行走街头就像刷着实时弹幕,每一句都精准戳中生活的痛与痒。比如,春节期间,某地大屏一句:“2025寄语:别寄”,道出反内卷心声。比如,临近求职季,“端好饭碗,走到哪里都会有人画饼”,像极了朋友间的善意调侃。又如,“天天上班,津的很累”“到点下班,天津地义”冲上社交平台热搜。这些犀利又走心的文案,把人们想说又没能说出口的话大大方方亮了出来,让人忍不住感叹:“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跳脱框架的“二创”,加速让大屏玩出花、秀出范儿。你或许见过宁波城隍老爷从屏幕里探出身,撒下漫天“金币”的3D奇幻场景;也可能偶遇《哪吒闹海》《年兽的传说》等经典故事用动态光影全新演绎;甚至还能在屏幕前挥手摆臂,创作一副流光溢彩的巨型春联……科技加持下,大屏变成一座城市创意流动的画布。不经意抬头,就能与一段文艺浪漫撞个满怀。
“玩梗”之余,大屏正成为吸引年轻人“赴一座城”的新理由。社交媒体上这类打卡屡见不鲜,就像“浙BA”城市争霸赛期间,各种文化梗、方言梗、体育梗轮番上屏,成为年轻人新的“社交货币”。被誉为“亚洲第一屏”的重庆观音桥3D巨幕,接连上演轻轨穿墙、泡泡猫咪等动画,每日吸引大量客流。城市大屏不再是沉默的信息墙,而成了让人心动奔赴的城市地标。城市的魅力也在一次次互动中被放大,让“梗”真正产生了价值。

二
20多年前,有学者曾预言,未来城市将变成一个“屏幕世界”。如今再看,我们早已置身于屏幕的层层包围里。不禁要问,在人人刷小屏、看竖屏的时代,为什么城市大屏依然能抓人眼球、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大屏可以成为现代人情绪共鸣的温暖出口。它用带梗的标语、会说话的视觉,化身“公共嘴替”,说出真实情绪,提供一种“我懂你”的安慰。眼下,越来越多大屏对准职场“内卷”、大学生考研、催婚催育等现实话题,用文字构建起思想交锋的现场,让情绪被看见。毕业季,有的商城在大屏上寄予毕业生,“食堂阿姨的手,别抖了,这次我真的走了”“以后没有门禁了,但要记得,早点回家”。大屏帮你调侃、帮你自嘲,甚至悄悄治愈你。
城市大屏也可以成为我们认识一座城市的新入口。它不止于展示,更成了一种有温度的连接。比如在武汉,“宝子辛苦了,这么热还来武汉玩”的亲切互动成了旅游种草现场。成都太古里用一只灵动的大熊猫打造萌动可爱的城市印象,上海外滩大屏上的方言互动“外滩赞伐”“欢迎来白相”,传递出独一份的海派风情。城市的友好与幽默,恰恰戳中年轻人想解压的心态,从“展示”到“连接”,城市大屏让我们轻松“读懂”一座城的性格。
不过,大屏虽有了“活人感”,却也面临“人设危机”。部分大屏游走在监管的模糊边界,在“能播”和“不能播”之间反复横跳。或是用力过猛,在新年播放巨型仿生蛇广告,太过逼真引起公众不适,最终被撤下。或是奉行“拿来主义”,走几步就是“我在xx等你”,陷入同质化泥沼。又或是“什么火发什么”,情绪到位内容却频频“翻车”。有网友就调侃:“屏幕很高清,内容却太轻。”
三
城市空间里的大屏,时刻与城市、人们发生着联系,不经意间,就点亮了新的想象。正如有人感叹:“每座城市都应该有一块自己的大屏”,那么,大屏如何更好地为城市代言,说得动人、说出态度?

内容破圈,文化“接梗”。一块屏幕要想成为爆款并且能长红,就不能只做“内容搬运工”,而应该是“文化讲述者”。城市大屏如果总是蹭着流行梗,极易陷入“千屏一面”困境。真正出彩的大屏,应借力深厚的城市文化资源,用差异感和沉浸感打造独一无二的观感。例如杭州西湖边上的西子廊桥大屏,不定期化身“拆盲盒式”梦幻剧场,从昆曲《牡丹亭》到越剧《新龙门客栈》到“水木年华”空降合唱,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将“诗画浙江”的魅力娓娓道来,引来大众“催更”。可见,只要有好内容,每块大屏都会有出彩的机会,绽放“可持续”引力。
视觉抓人,镜头“出片”。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有15分钟成名时间,城市大屏亦是如此。好看的画面,往往就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关键密码。谁拥有超强的“镜头感”,谁就能抢占先机。上海黄浦江畔的“城市之窗”、重庆的“3788亚洲之光”,都因炫目潮酷,且与高楼大厦、江畔水景等周围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标志性景点。为了让游客更好地“出片”,一些城市还为大屏加上了VR硬科技或氛围感灯光,白天与夜晚呈现不同韵味。正因如此,这些大屏能在一众“网红打卡点”中突围,从“备选”跃升为“必选”,吸引许多潮人奔赴取景,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气质。
互动出圈,时代“共情”。城市大屏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持续运营、保持对话,才能真正“活”起来。要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回应这个时代的情绪与兴趣。2023年,位于纽约时代广场的TSX广告牌,就已经变身为与年轻人对话的“潮流接口”,手机上传,大屏呈现,每个人都可以展示Your Moment(你的时刻),一张趣味“梗图”,一段舞蹈“翻跳”,都有可能打开流量的任意门。这种互动化、场景化的创新思维,让大屏成了一个可以持续讲故事的“嘴替”,也让文化传播变得更轻、更亲切、更有共鸣。
或许有一天,当你穿行于繁忙街头,一抬头,就在城市大屏读到一句藏在心底很久的话。这些屏幕渐渐成了城市的“容器”,装下人们的思念、祝福、遗憾或期盼。它们不说话,却让陌生的心灵,在此刻被同一句话轻轻照亮。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