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80个工人年产值8亿元 公元集团:投资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016年08月04日 09:13:48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见习记者 许峰 通讯员 沈雨萍

1.jpg

  图为“机器换人”后的自动化生产车间。

  浙江在线8月4日讯(浙江日报见习记者 许峰 通讯员 沈雨萍)年产值8亿元,6000平方米的厂房,仅需要80个工人。

  这样的情景,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是不敢想象的。

  9年,投入6亿元,借助“机器换人”的智能化改造,公元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建均的大手笔换来了一张“高分答卷”。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民营企业优势减弱,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但对于未来,张建均并没有多少担忧,在他看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企业就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投资是为了抢占行业制高点

  草根出身的张建均,不是一个“大手大脚”的企业家。但在2008年,张建均却对公元集团旗下最大的核心子公司永高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率先踏上“机器换人”、技术创新的征程。

  “机器换人”,是当下的热词。但在当时,还挺新鲜。那时,张建均看到的,是塑料管道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看到的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负荷增大;他看到了“刀刃”,并愿意为此花钱,而且愿意花大钱。

  走进永高股份的注塑车间,187台全自动注塑机正在作业,偌大的车间里,却只有不到5名工人在机器旁巡视。“按照以前,每台注塑机至少要1名工人,三班倒的话,就需要500多人。”永高股份董事长卢震宇说,自从“机器换人”后,永高用工量减少75%,每年人力成本就减少了2500万元。

  制造理念的转变、发展模式的创新、高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永高股份的发展轨迹。

  一线工人零增长,产值增加30%;自动化生产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产品合格率从96%提升至99.6%……2015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7.29%,远超同行水平。尝到“机器换人”甜头的永高股份,正抢占智慧工厂的制高点。

  公元集团副总张贤康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他们将利用“机联网”“厂联网”的建设契机,真正打造一座信息化的“物联工厂”,实现从传统工厂向无人工厂、智慧工厂的转变。

  今年底,作为出口基地的永高上辇项目将投入使用。对此,张建均有着自己的期许——关键设备智能化率达到85%以上,制造过程中的数控化比例达到95%以上,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

  总投资3.65亿元的上辇项目,其中2.35亿元用于智能化建设。不仅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混配系统、注塑机、挤出线等设备,更导入物联网技术和ERP系统的生产功能模块,新建了一个8万平方米的数字化车间,真正实现工厂物联。

  “这样的投资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张建均说,转型就是抢占行业制高点的一个过程,为了这个目标,投资就要不遗余力。

  任何投资都不是一蹴而就

  如果说,“机器换人”是转型路上磨砺的刀刃;那么科研创新,张建均则淬炼已久。

  在永高股份双浦厂区,坐落着一栋6层的米白色小楼,这是永高研究院大楼。在这栋楼里,各种塑料管道接受严寒、高热、耐候、冲击等“酷刑”,“施刑”的大多是国内的高端检测设备,或进口的一流设备。

  “几天的模拟实验,相当于外面的50年,而燃气管道的实验,必须达到1000个小时。”张建均说,品质永远是市场竞争的最核心保障,为塑造产品“内涵”的钱,值得花。

  张建均这么说,也这么干。

  一台看着并不起眼的显微镜,售价高达300万元,他买了。原因很简单,30万倍的显微镜,可用来观察纳米尺寸的微观结构。在这栋楼里,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各类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投入达到4000万元,能满足高性能材料研发、智慧管网系统研发、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发、高效管道系统研发、高质量产品研发等科研需要。

  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落户、获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跻身CNS国家级实验室……在每年不少于年销售收入3%的水平投入研发的强力支撑下,研究院集纳了研发人员287人。不到两年,新型高效抗菌聚烯烃管道系统、高耐热耐腐蚀CPVC冷热水管道系统等一个又一个塑管新品在永高研究院孕育而出。而目前,永高已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32项,覆盖80%以上的产品和工艺技术。

  研发的投入,让张建均收获的不仅仅是产品,也收获了让永高股份从单纯产品制造商迈向产品设计商、服务商的契机。契机来自“智慧管网”,永高股份在普通的管道中融入高科技,给塑料管道安上“眼睛”“大脑”和“手臂”。

  “在管道中植入传感器,可以通过水流的监测,探查管道是否通畅,有无漏水。”永高股份总工程师黄剑说,国内有20%到30%的自来水管网存在泄漏现象,而通过智能管网的定点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漏水点,并通过“大脑”传输到客户端。管理人员则可根据漏水情况,启动“手臂”,完成免开挖修复。2015年7月,永高股份与利欧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浙江利斯特智慧管网股份有限公司,角色转换再进一步。

  “任何投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张建均说,事实上,智慧管网是永高股份地下管廊的升级版,早在1996年,公元集团就将地下管廊建设运用到新厂区建设中。而2008年新建的双浦厂区更是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了全厂1382.59米的地下管廊系统,成为台州市地下管廊系统的样板工程。目前,智慧管网也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政府部门和管线权属部门提供服务。

  投资最终要体现在高端产品上

  民间投资增速出现下滑,在张建均看来,问题在于民营企业传统优势减弱,而中小企业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缺乏转型升级准备,加上信息不对称,一时难以找到新的投资方向。

  “为什么我们要花大价钱投资‘机器换人’、科技创新?”张建均说,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在传统优势消逝时活下去。

  这些年,公元集团的发展很稳,张建均的投资方向广受认可。但在投资前期,张建均也曾受到质疑。永高股份自动化改造时,采用了不锈钢材质原料输送管道,投入成本要高出一倍,颇有争议。“有人觉得没什么必要,认为这钱花得冤。”张建均说,但不锈钢管道有效地避免管道生锈导致材料中掺杂杂物,对提高产品品质很着极大的助力。

  投资不能短视,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张建均认为,盯着眼前,只会进一步导致产能过剩,而低端产品利润也会越来越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为核心的投资,要体现在高端产品上,体现在产品附加值上。张建均认为,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民营企业投资都受到高度重视,利好消息不断,在高端产品、科技创新等方面尤为明显。只要跟着这条主线,从自身出发,相信就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要生存,就要着眼长远。”张建均说,依托“智慧管道”,他们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迈向产品设计商、服务商,而这或许可以为当下增速放缓的民间投资提供借鉴。

标签: 机器换人;公元集团 责任编辑: 金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08043353072446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