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面临结构升级的当下,开放大省浙江正悄然孕育着开放型经济的新一轮变化。近年来,一个个契合国际需求、对接国际规则、推进产能合作的国际产业合作园次第兴起。走在开放经济前沿的浙江,这番大手笔布局背后,是浙江经济新一轮借力发展、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2014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国际产业合作园的建设工作,园区建设快速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中意宁波生态园和中澳现代产业园(舟山)为引领、10家经省政府认定的省级国际产业合作园为支撑、若干家在创建的国际产业合作园为补充的“2+10+N”发展格局,对接合作、项目落户、开放程度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实践证明,国际产业合作园契合了目前国际产业分工的趋势,有能力成为对接国际规则、实现产能合作、提升供给能力、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从而推动浙江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的背景,一方面是当前我国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土地资源已现瓶颈,环保成本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在可预见的TPP、TTIP生效后,国际合作的游戏规则将进一步更新,一批以成本为竞争力的产业将加速转移,以贴近中国市场为需求的产业合作机会也在不断生成。如何进一步抓住开放发展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升“浙江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显得尤为迫切。尽快建设模式更新、更契合国际规则的平台,精准吸纳特定产业,为的是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产业分工中谋得更有利地位,国际产业合作园可谓应运而生。
国际产业合作园是浙江经济国际化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浙江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沿海省份之一,外贸出口2015年2766.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利用外资2015年实到169.6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2015年139.6亿美元;电子商务:阿里巴巴平台活跃着8万多名中国供应商,约占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5%。有超过640万浙江人在省外投资创业,创办企业26万家,投资额4万亿元,其中海外浙商有50万人。对外开放是浙江多年来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国际产业合作园是浙江谋划对外开放大平台的重要举措,就是要通过与目标国别建立多层次更紧密的合作、为开放创新探索经验、为浙江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提供平台。
国际产业合作园是应对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需要。从国际上看,多哈回合谈判受阻,多边贸易体系受到质疑,美欧力图通过区域贸易安排达成无例外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TPP协议已经签署,TTIP、TISA正在抓紧谈判,将更新国际合作游戏规则,国际产业合作园的建设,是浙江建立以自贸区为龙头、保税区为中坚、开发区为基础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在对外开放平台的局部地区先行先试,创新开放模式、契合国际规则体系、全面优化国际营商环境,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实现更大程度的开放。
国际产业合作园是浙江抢占合作先机的有效抓手。当前,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也有许多分歧点,每个国家、经济体的特点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同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存在着巨大的现实需求,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与这些国家经贸合作的广阔前景。通过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推进双边合作,可以精准把握双方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目前国内的许多国际园区成立的背景,都是两国之间政府高层签订协议、进而将协议落实在现有一定基础的成熟开发区中,成为开发区的“区中园”。
国际产业合作园是浙江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从省外开发区和浙江开发区实践看,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如果说上一轮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全球产业链布局,这一轮的产业转移则更多是各类专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在中国市场发展成熟后“走进市场”的选择。尽快建设有针对性的平台、精准地吸纳和集聚特定行业,是在为国际价值链分工、产业分工中谋得更有利的地位打下基础。去年浙江省商务厅组织省内部分开发区到上海推介,在路演中,法国百优集团合伙人、德国工商大会总监分别提到:在法国和德国都有大量的优质中小企业想要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他们不像世界500强,没有专业的律所和咨询公司为他们做好前期准备,因此更需要有效的体系引导他们进入中国。
(作者单位:浙江省商务研究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