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讯 8月16日凌晨3点15分,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招待所里,房间的灯陆续熄灭,钱报记者刚躺下,窗外传来“嘭嘭”的轰鸣声。随后窗外的天空上,印出了一朵朵烟花。
1个小时35分钟之前,北京时间2016年8月16日凌晨1点40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成功发射。
鞭炮、烟花声一直持续了10多分钟,每一个刚想入睡或者从睡梦中钻出来的人,却一点都不懊恼。大家知道,这是航天城里庆祝发射成功的传统方式。
“墨子号”量子卫星随着火箭升空的那一刻,钱报记者有幸与成百上千名试验队的科研工作者、嘉宾共同见证。
从2008年开始,钱报记者在这里看了五次发射,这一次是第六次。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常务副总师兼卫星总指挥王建宇介绍,选在凌晨发射,是为了让卫星刚好在半夜12点入轨。这个时间便于科学家马上开展实验工作,为了避免强烈的太阳光背景,首颗量子卫星的所有实验都将在晚上进行。
每一次看火箭发射,钱报记者的内心总是激动不已。火箭点火的一刹那,点燃了现场观看发射的所有人的情绪——那时没有任何声音,所有的目光牢牢盯着火箭升空,骄傲的、自豪的情绪不断迸发,每一个人都被感染着。
“5,4,3,2,1,点火!”火箭的尾部“噗”地冒出一大团橙红色刺眼的火团。伴随着撼动着天地的巨响,钱报记者只能通过张大嘴巴来减小巨大震动对耳膜的“敲打”。这种待遇,只有在现场观看发射的人才能拥有。
和科幻动画里火箭常常“咻”地一下就蹿上高空不一样,现实中的火箭发射,其实还是很耐看的。
起先几秒钟,火箭的样子还能看出来,尾部拖着的火焰像是一条秋刀鱼,鱼尾不停摆动;
十几秒以后,肉眼看不见火箭了,“鱼”也越来越小;
大约1分钟以后,“鱼”带着划破天际的光亮,缩成冰淇淋筒的样子;
“冰淇淋圆筒”越走越远,肉眼看,好像不断有一团团白烟雾脱离主体。尾巴越拖越长,火箭看上去像是只小蝌蚪,在夜空中走弧线;
两分半钟之后,“小蝌蚪”的“尾巴”消失。
当火箭在夜空中变成一颗最亮的星星时,所有人还在仰望着,目送它越飞越高。突然,那个亮点再一次闪亮了一下,边上就有人忍不住喊了起来:“卫星和火箭分离了!”
一次又一次发射,普通的观看者也变成了一个个专业人士,这就是科学发展的魅力。
钱报记者在仰望时,天上掉下来一些颗粒,掉到眼睛里、头发间,落在身上。记者用手一搓头皮,捕捉到了这些极其细小的颗粒。这像是火箭留给我们的特别“纪念品”,我们遥祝量子卫星一路顺利!
为了这一天,中国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已经准备了10多年;为了这一天,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用了5年时间,研制成功这颗量子卫星。
从这一天开始,世界科学史将展开新篇章。
我们很期待: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来自浙江东阳的潘建伟院士,带着他的实验团队,在“墨子号”实现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最终能构建世界第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