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盏南宋“油滴天目”,最终以1030万美元落槌,刷新了天目盏的世界拍卖纪录。
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方臻子)“天目盏是一种茶器,古时候,一只顶级的天目盏,可以换一座城池。”近期,一部名为《了不起的匠人》系列纪录片在互联网热播,你是不是也想知道,这如流星般划过历史星空的黑瓷极品“天目盏”,它从何而来?如何烧制?为何与浙江的天目山同名?又是如何湮灭在时光隧道中的?
鲜为人知的是,就在天目山深处,一位倔强的浙商,从未停止寻找天目盏遗迹的脚步,一盏一世界、一盏一匠心,挖掘着天目盏的秘密。失传的“天目盏”的故事,一直在延续……
一场刷新世界纪录的拍卖,天目盏重回聚光灯下
纽约,佳士得,当地时间9月15日上午。一场名为“古韵天成——临宇山人珍藏(二)”的专场拍卖会上,对南宋“油滴天目”茶盏的你争我夺,让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1000万美元!”陈振华举牌。
人们激动得站了起来,情不自禁鼓起掌。除了另一位买家。
这只“油滴天目”,观之宛若星光灿烂的夜空。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丰臣秀吉的得力军师黑田孝高,他也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好友。黑田家之后,“油滴天目”被日本近代著名藏家、日本十大商社之一的安宅产业株式会社第二代领袖安宅英一所得。安宅家之后的藏家,就是临宇山人,日本宋瓷收藏大家。有业内人士对此件作品的评价是:“本件作品是至今非馆藏文物中最完整、品质最为上乘的油滴天目盏。”
“油滴天目”是以估价150万-250万美元上拍的。“当时,我们的专家顾问团队认为,从相关记载来看,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昂贵品种,存世量少,而且本次上拍的油滴天目,无论从保存状态还是本身的烧造技艺来说都堪称一流,早在1935年就被日本评为‘重要美术品’,它的价格应该在800万美元左右。”此时的陈振华,在掌声中几乎认为“油滴天目”已胜券在握。
不料,另一个买家举牌:1010万。
1020万,陈振华紧追不放。
当得知对方是位同样来自中国的买家,陈振华释然放弃了竞价。“既然大家的目的都是让‘天目盏’回来,就没必要再争了。”陈振华大度地上前握手道贺。最终,“油滴天目”以103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共计1170.3万美元(约7807万元人民币),再一次刷新了天目盏的世界拍卖纪录。
原本志在必得的“油滴天目”最终被他人收入囊中,但这个浙江大华集团的董事长反而更为欣喜——世界纪录将让天目盏在国内名声大振,天目盏的价值终于被收藏品市场认可了,他数年来孜孜以求为恢复失传已久天目窑所做的,并没有白费。
一张沉寂千年的文化名片,墙里开花海外同飘香
陈振华与天目盏的故事,要从2004年说起。这一年,天目山景区经营权招投标,浙江大华集团中标。为了经营好景区,公司着手研究挖掘天目山的历史文化,在浩若烟海的史料中,“天目盏”——这个带有天目山名字的茶盏,突然让陈振华这个临安人心中一动。
后续的调查,更让陈振华及其团队惊讶万分——
唐以后,尤其是宋元时期,仕官贵族、文人雅士间盛行“斗茶”。因为釉质细腻、胎式精美,黑釉还能更好地反衬出斗茶时的茶叶汤沫形色的变化,甚至会有云飞雾绕的视觉效果,黑釉一度风靡,更受到了皇家的青睐。
此时,天目山因涌现了一大批高僧而名闻中外,日本、印度、朝鲜的僧人慕名来此留学。“天目山产好茶,高僧大德的修学中也兴茶道,倡导茶禅一味。”临安市志主编王建华告诉记者,“在天目山修学的日本僧人,有记载的就有220多位。他们回国后,将茶道连同喝茶用的黑瓷茶盏带到了日本。这也是‘天目盏’来由最为广泛和普遍的说法。”
这些闪耀着黑色光芒的天目盏,备受中国文化熏陶下的日本人喜爱。在日本,有4只“曜变天目盏”被认定为国宝级——静嘉堂文库、藤田美术馆、大德院各存一只,还有一只,据《君台観左右账记》记录,是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前一晚举行茶会时使用的,第二天在明智光秀点起的火烧本能寺的大火中,伴随着织田信长的最后绝唱,这只曜变天目盏被毁。这4只曜变天目盏,是日本十三世纪以后的历史和文化演变的见证者,可见它们的地位之高。
“在日本的典籍记载中,南宋时,日本的‘陶圣’加藤四郎慕名来到天目山学习烧制天目盏的技术。加藤四郎学了五年,回国后在日本京都烧制,但是一直没有成功,最后在濑户发现了上好的瓷土才烧制成功。所以日本陶瓷中,濑户烧是最有名、最被认可,可以说,濑户烧的烧制技艺就是源自天目窑。”王建华说,可见“天目窑”在南宋时期,早已经扬名海外。无论是对临安,对杭州,还是对浙江来说,天目窑、天目盏都是一张文化“金名片”。
一口熄火百年的天目古窑,重拾复原天目盏希望
然而,在中国,天目窑连同天目盏,却渐渐消失在悠悠历史长河中。
“以前,天目山一带的老百姓,经常从田地里刨出来一些黑窑器物,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直接拿锄头敲碎了。”说起往事,王建华唏嘘不已,扼腕叹惜。在天目山南数十里的范围内,贮藏着丰富的质量较高的瓷土资源。根据目前发现的实物,天目窑最早的窑口起始不晚于北宋,也就是说,天目人烧窑,起码在一千年以上了。到上世纪80年代,仍有少数窑口还在生产生活用瓷,所以老百姓对这些东西并不以为然。
近代天目盏第一次正式现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浙西行署驻西天目山,并成立“天目书院”,院长张天方对考古方面很有研究,他首次在天目山发现了天目盏,几次发掘后,找到了许多精品,在天目书院和其他地方展出。遗憾的是,战乱中,这批天目盏精品不知为何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考古研究,仅西天目山寺院周边,就已经发现33座 “天目窑”窑口,以烧青白瓷盏为主,间烧黑釉瓷。这些古窑遗址,于2013年3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尚未发掘过。
调查中拾取的天目窑残件中,有“曜变天目”、“兔毫天目”、“鹧鸪天目”、“玳瑁天目”、“油滴天目”、“虎皮天目”、“素天目”等。研究人员判断,宋元时期,此地烧造天目盏之风非常兴盛,但在元代以后走向了没落,大范围的烧制也就停止了。
2013年10月,一次有关天目盏的国际研讨会上,与会的日本学者认为,一开始“天目盏”即源自于天目山,此后这个概念扩大,流入日本的类似黑釉茶盏,如建盏、吉州窑等,后来都被统称为天目盏。
陈振华的公司经营天目山景区时,时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有一次,一批韩国客人在游览天目山后,提出想购买天目窑生产的天目盏作为纪念,可天目窑口已熄火数百年,烧制出美轮美奂天目盏的精良技艺,早已失传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陶瓷专家的努力下,建盏的烧造技术已经得以恢复,同为黑釉,为什么天目盏不恢复?这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把失落的天目盏找回来。”
一盏浓缩匠心的碗底星空,从零起步来路仍艰辛
恍如一片星空,繁星点点,神秘莫测……凝视这只精致的“天目盏”,不禁令人心潮起伏。这“碗底星空”,就是陈振华及他的研究团队,最新烧制出来的一只“曜变天目盏”。
研究发现,天目盏之美与铁元素息息相关。因为其胎和釉的含铁量极高,在烧制过程中,铁元素就会被析出,在釉中形成小玻璃泡,将多余铁元素带至釉面。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浮至釉面的小泡破裂后,就形成了所谓的油滴斑。如果破裂的小泡随盏壁往下流,就会呈现出经脉状的兔毫式条纹。在天目盏中,油滴为贵,条纹次之,因为前者需准确拿捏釉料中出现斑点的最佳时期,否则很快会因为垂流而变成条纹。同时,各种形态的氧化铁,颜色各异,它的装饰效果也是千变万化的。
最令人叫绝的就是“曜变天目盏”,它的釉色虽然略显暗淡,但会产生彩虹般七色的光彩,它是一种自然造化,可遇不可求,百万之中才会出现一品,最为珍贵。
“碗底星空”中,浓缩了陈振华团队经历了数年的科研成果。
“我们在江西,找到了与天目盏同是黑釉的吉州窑文化传承人,掌握了制黑釉盏的基本技术。但是,毕竟天目窑与吉州窑不同。目前,我们有三个不同方面的专家团队,在同时进行研究。”天目盏项目负责人王慕刚说,“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团队最初几乎花了一年时间来研究天目山瓷土的耐火性。然后是釉矿石的成分,及它对各种温度的反应……别看小小一个盏,它总共有72道工序。”
难点更在于,团队坚持的是匠人匠心,坚持对古法的忠实追寻。陈振华的梦想是,在天目山“古天目窑址”旁建新窑,只用天目山的瓷土和天目山的釉矿,不加任何添加成分,用古人的手法烧制出天目盏。
“这是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就像世上没有两块相同的石头,只使用天然原料,这就意味它的成分是会变化的,烧制方法也要随着变化做出调整,找到其中的原理和规律是最难的。”王慕刚拿着“碗底星空”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天目盏项目的成果初现。你看,它多美。”
但目前,“天目盏”的烧制,仍有不确定性,“在窑最后打开前,谁都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我们烧出了什么。”
但,这不正是天目盏的魅力之一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