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海报
许江
浙江在线4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陆芳 通讯员 尹炳炎)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将于4月20日开幕。这是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国际专业纪录片盛会。
据悉,这一具有世界规模的首届西湖纪录片大会,将邀请200余位全球纪录片领域的导演、学者及相关嘉宾,齐聚杭城共赏纪录之光,以期挖掘出最具启示性、最为专业化、最有亲属感、最带思辨力的纪录片作品与纪录片理念。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是此次国际纪录片大会的艺术总监。
为什么是国美?什么是纪录片视觉表达的美学依据?纪录片创作者应有怎样的精神?昨日,记者独家专访了许江。
任何人都能拿着手机记录的当下
视觉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记者:中国美术学院为什么要积极响应来主办这个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许江:实际上,如今当代视觉文化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我们传统的视觉语言是绘画,如果画一个场面,要花经年累月的时间去创作。而今天,这一切变得非常方便,任何人拿着手机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
这种方便带来了视觉文化的日常化、大众化,在这个日常化、大众化的后面,潜藏着视觉记忆和视觉感性方式的重大变迁。
因此,早在本世纪初,我们学校就关注到新媒体艺术语言的重要性,建立了新媒体艺术语言的研究中心,后来又建立了两个关于新媒体语言的教学与创作研究的学院,一个是新媒体学院(现跨媒体学院),一个是传媒动画学院(现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
今天的美术学院不仅仅要把传统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教好,让这些传统的语言代有传承,同时,更重要的还要把握住今天数字媒体、网络社会的这一契机,来发展新的媒体语言,进行跨媒体、新媒体的艺术创造,培养这方面的艺术创作人才。
现在中国美院正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构一个以视觉文化为核心的学科群迫在眉睫。这个学科群,不仅仅要有造型的如绘画和雕塑、造物的如设计与手工艺、造景的建筑艺术与景观艺术,还要创造影像的动漫和影视艺术。因此从造型的视觉角度来切入影视艺术,并且以可见的高品质来还原这种视觉表现的核心质量,独辟蹊径地来建构影像创造,就是中国美院的使命。
电影首先是用来看的
纪录片的第一要求就是视觉化
记者:拍纪录片,是电影学院、传媒学院的专业培养方向,美术学院又可以做什么?
许江:作为高等艺术学府,我们的优势在于视觉表现的高品质,因为我们有传统的绘画背景和基础,如何能够让它创造性地转换,来把握今天的电影语言,从一个新角度涉入影像的创造,这是我们美术学院的使命。
纪录片是关于事情本身的实录,现实的“实”,纪录的“录”。它最主要的第一要求就是视觉化,电影首先是用来看的,这种视觉化是我们学校的强项。早在十六七年前,我们就提出要关注全球境域和本土关怀,关注传统艺术形式与新媒体艺术形式,关注严肃的人文关怀与时尚娱乐潮流互相之间关系的学术主张。把握住这几层关系,来促进视觉文化的发展。
在所有的影视品种当中,纪录片是最能让我们美院的视觉基因得到突破性发展的。
这次的国际纪录片大会是一个契机,来让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有一个发展和飞跃,能够让全社会真正看到国际上好的纪录片,能够让纪录片进入我们的生活,进入我们的心灵。
这一次大会筹备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我们对纪录片的学术关注和准备却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最早的新媒体艺术语言进入艺术是一种叫video的东西,就是录像艺术。中国最早的video艺术就诞生在我们学校。
用实事和真情
去纠正当下滥情猎奇的创作势态
记者:您对纪录片的定义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好的纪录片?
许江: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主题,我们叫“事·情”。
我曾经拟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实地实时实拍记天下人间万千事”,下联是“真心真意真切录世上家园春秋情”。
纪录就是要纪事,纪事的关键就是要“实”,所以上联讲“实”、“事”。有事情就有“情”,录者的“情”,关键要“真”,所以下联讲的是“真”、“情”。“实事”、“真情”是我们对纪录片的一种中国式的关怀和展望。
现在大会海报上写的是I Documentary Fact,直译就是“我直面现实”。
海报上,一个人面对西湖,他的前面有一个空中的门,画中人所对的即是湖山的自然,又是如湖山一般的历史和命运。这个寓意非常好,它表达的不仅仅是自然湖山,而且是自然湖山所代表的那种历史与诗性。我们希望以纪录片直面真实的美学文风,来呼唤:艺术,要真正地进入社会的肌体,要深扎时代大地,要面向人民主体,要歌咏中国精神。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量影视节目,经常缺少扎实的生活感受,卿卿我我,杯水风波……这样一种潮流和气息都缺少真正的扎根社会大地的那种体会,缺少现实生活当中真实的人的气息。
纪录片基本上都是非虚构的,这种非虚构是对这种浮夸创作的一剂良药,朴实纪录的文风,是对今天滥情猎奇的创作势态的一个纠正。好的纪录片往往会告诉我们,真正艺术创新的驱动力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我们深扎生活的坚守和激情。
本次大会就是要呼唤代表深扎大地、具有时代精神的纪录片,改变今天普遍的浮夸滥情虚假的文风,让我们的视线回到人民中间,回到生活中去,这是我们的一个希望。
演员摆拍的100个媚眼,不如生活当中活生生的一双大眼,或者盲眼。我昨天突然想到亚妮,她正在拍的《没眼人》……我赶紧打电话给亚妮,她说她此时正在太行山,和那些盲艺人在一起,这已经是第13个年头了。她的纪录片虽然没有出来,但已然把我打动得一塌糊涂,我觉得(她)这是在孕育着一个伟大的片子……
所以我说,纪录片的创造者,是追赶真实的候鸟,他们是用眼睛记录生命,揭示生命真实、生命真相的人。我们为这些人办一个这样的大会,办一个这样的年展,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社会的需求,这是人类良心的要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