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风绿江南,春耕正当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绘出了新的路线图,也为一直勇立改革潮头的浙江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增强了信心。本报今起推出春耕系列报道,通过聚焦浙江农业的新亮点、新问题、新现象,展现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进展。
浙江在线4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翁杰 实习生 吴永恒 通讯员 高晓晓) 八年磨一剑,浙江稳粮保供正奋力冲刺。日前,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今年我省将全面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前一年全面完成2010年提出的农业“两区”建设的八年任务。
坚持“藏粮于地”,粮食生产功能区必不可少。早在2010年,我省就提出了农业“两区”建设的八年目标,即5年内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00个,8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00万亩。其中,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全面完成。截至去年底,浙江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131个,面积760.71万亩。
今年我省农业“两区”建设全面提速。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建设任务目前已分解落实到了全省各地。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要求,各地要紧盯目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建设标准不降低,全面完成800万亩的目标任务。
建好更要管好。对各地已经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省农业部门要求破解功能区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批改造提升市、县两级尚未达标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改造完善低洼和丘陵地区的排灌沟渠,确保“涝能排”“旱能灌”,增强抗灾能力。
遏制“非粮化”更是重中之重。日前,省农业厅已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进一步研究完善刚性、管控性、激励性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机制,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用途管制,确保种粮属性,每年种植一季以上水稻,严禁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植树造林、挖塘养鱼等,切实落实县、乡镇、村三级的监管责任,坚决制止功能区“非粮化”倾向。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粮食生产功能区给浙江田野带来巨变。6年多来,全省新建和修复排灌渠道2.11万公里,机耕路1.3万公里,泵站7010座,农机下田坡14.82万个;田野巨变的同时,社会化服务水平也显著提高,全省目前已累计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3609家。
越来越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集聚。“在这里,平均产量比全省面上要高出逾7%,稳粮增效成效显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