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文文)在把“云计算”列入采购预算清单和中高层会议议程后,徐经理却将此事暂时搁置了。“这是个要紧事,越快办越好。”作为杭州一家机械公司的老总,几天前,他刚参加了杭州云栖小镇的“云栖学堂”培训,“像我们这样的传统企业,对云计算大数据都是门外汉,得先好好琢磨下。”
一个月前,作为2017年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1号文件,浙江省提出了“十万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开全国先河。在“行动计划”中,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成为了重中之重。
这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计划。十万这个数字从何而来?“我们统计过,我省历年累计上云的企业是9万家左右。10万是自我加压,但并非不可及。”在省经信委洪杰处长看来,“云计算技术已经不像前几年那般遥不可及,而已进入到大规模落地阶段,更重要的,是企业现在也迸发出了这个需求。”
从浙江制造走向浙江智造的道路上,浙江希冀数据赋能。在这个时候,政府推一把,提出“十万企业上云”计划,正当其时。
为何上云
已经办了六期的“云栖学堂”,相当于一个“扫盲班”,扫的是企业如何信息化的盲。来到了这个班,一些企业老总觉得,自己的“互联网焦虑症”有所缓解。
基本上,很多传统企业几年前就患上了“互联网焦虑症”。有的企业对互联网应用的认知尚且停留在建一个网站,或者做做电商。当“上云”逐渐成为一个热词,他们又重新认识起互联网。
但另一方面,不是到了生死存亡关口,他们对企业的互联网改造也并非那么迫切。“真心想改变,但迟迟拍不了板”。像这次的上云,徐经理和伙伴们一合计,要是团队真正执行下去了,所得的效益是否能成正比?这个风,跟还是不跟?成本投入是第一个顾虑。
在“云栖学堂”上,阿里云将一些成功的企业案例拿出来分享,如徐工集团的“工业云”。这是国内目前首个“工业云”平台,这朵云上的工业大数据,可以运用在智能制造、远程故障诊断以及后市场服务等多个环节。徐经理从中深受鼓舞,觉得“很有借鉴意义”。
而那些规模还远远比不上这家机械厂的小企业,眼睛里盯着的就是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只有当他们看到,哇,原来上云能做那么多事,不但能省钱,还能在云上做生意下订单,还能进行小成本的创新,那就会一窝蜂地去上云。”阿里云浙江分公司总经理吴磊说,事实上,大企业对互联网和新技术应用的主动性要远高于小企业,所以政府应该推着小企业“走出半步”,看看“云有多好”。
尽快抓一批标杆性示范企业,正是接下来省经信委的工作重点。“我们也在顶层设计上想办法,例如出台相关财政政策。”但洪杰告诉记者,政府不会在企业上云这件事上大包大揽,也不会强迫企业上云,而是市场化操作,愿不愿意上云,全看企业自己。
上云干什么
上云能让企业“如虎添翼”,但这个“翼”并不好添。
吴磊在对接了数十家企业后,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怪象”: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产销两旺,惨淡经营。
“成本太高能耗太大,导致利润薄如刀片。”吴磊告诉他们,上云能解决什么痛点:一个最简单直观的效果是应用在设备上。专业生产设备里积累的数据和生产流程中沉淀下来的数据,在阿里云的ET工业大脑中,就可以通过算法告诉操作者如何设置生产参数,进而可以提前知晓设备什么时候需要提前维护,或者进行零部件更换,降低设备故障。
而在一些传统工业企业里的做法通常是:依赖几个“老师傅”的经验,通过他们的指导来人为设置设备的参数。调整工艺流程中的温度、压力以及速度,全靠经验,再先进的设备买来,也是这么用。
上云是干什么?就是传统行业在云端用人工智能方式处理大数据。“你说企业的设备不先进吗?不,很多都是行业内最好的设备。但怎么把它用到最好?云上才能看得清楚。”吴磊说,他们想让人知道,在传统的物理世界旁边,还有一个虚拟世界,数据是你的好帮手。
要唤醒工厂里这些“沉睡”的数据并非易事。首先,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有用,再次,存在一些标准和架构问题,数据不是都能迁到云上。很多传统企业,当他们想通过上云来试图拥抱新的业务模式时,还会发现一个共有的问题:原有的IT管理和维护人员,无法理解云端的业务模式。
上什么云
在“十万企业上云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企业该上什么云,无论是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都可以选择。
这背后隐含的逻辑是:云就是基础设施,企业就像采购水和电一样,去采购云服务。三年前,浙江就启动了云工程与云服务产业的培育,并指出各级政府要带头购买云服务。
政策的导向作用,让地方政府、教育、医疗、金融机构、国企都开始考虑上云的方案,直接带动大笔订单。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云服务商在各地建设新的数据中心面临的各方面阻力将会更小。“政策上出于安全考量,目前不允许国外云服务商在中国独立运营,客观上给国内的云服务商巨大的发展空间。”
处于“新老交替”的浙商中,“创二代”更认可也更有动力将企业搬上云端。一位“创二代”称,“上云是趋势,并不是它有多么完美,而是你没有其他选择。”云计算替代了大量的基础运维成本,能够以集约化的方式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持续提升。可以说,云计算不是换一种花样玩营销,而是切实可行的发展引擎和动力。
“我们一半上私有云,一半上公有云”。五芳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建忠的心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传统企业。敢完全将自己的业务迁至云端的企业是少数互联网企业,大部分传统行业还是倾向自建私有云或者自建设备保存在本地。“即使企业将自身业务完全迁至云端,但由于合作商或者用户等的因素,在关键业务方面,依然避免不了有‘下云自建’的可能。”
“就政府的主导方向而言,我们更希望看到企业上公共云。”杭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杨晓勇说,之所以力推工业企业上云,是为了达到智能制造的目的。小批量个性化的工业生产,就是未来智能制造的方向。在美国,很多中小企业都在使用云服务,创业成本除了房租和团队工资,一切都在云上,再无其他费用。“云是一种共享经济,它的成本低。过去中小企业自建一个财务系统或CRM系统,每年花费几十万元,但在云上租赁云服务每年不到一万元。”
云上安全
上云安不安全?数据会不会被泄露?凭什么相信云计算?
多数受访人向记者透露,对于云计算行业,信任格外重要。
大企业偏爱私有云的事实证实了用户对云计算的信任问题。有报告显示,58.3%的企业计划在未来加大私有云的投入,其中有20%的企业预计投入增长会在50%以上。
在浙江,诸如恒逸、传化这样的企业都自建了云平台,恒逸还单独成立了一个大数据子公司。“对于当前更多的大中型用户而言,更青睐私有云。”相关人士说,很多企业即使上了云,但都用得不够深入,比如财务等核心业务不会上云。
“像阿里云,我们提供的是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其他服务,客户愿意就购买,至于客户在我们这里储存了什么数据,我们无权看见。”吴磊认为,企业对上云的确有着误解和不信任感,其实这个疑虑大可打消。“就好比阿里云是一个停车场,企业买了一个车位,数据都在车里,要有钥匙方可打开,这个钥匙依然攥在客户手里。”
“用户对云计算的信任还需进一步培育。”洪杰称,传统的工业企业可能会采用私有云或混合云的策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次性将业务完完全全迁至阿里云的企业并不是不存在,可见现在企业对云技术的信赖。只要云服务稳定可靠,企业是敢选的。
万事开头难。打消企业上云的疑虑也需要一个过程。更何况,伴随政策开放,小而专的云服务厂商涌现,又有互联网巨头入局。企业和政府机构成为云计算厂商竞相争夺的对象。各家“自卖自夸”,甚至让他们在面临多样化选择时更加头痛。
但企业上云,必然是大势所趋,也势不可挡。政策利好或许能帮助企业更放心地使用云计算。下定决心力推“10万企业上云”的浙江,通过“上云企业出一点、云平台服务商贴一点、各级政府补一点”的方式,为上云企业减轻资金负担。政策利好下,相信未来市场格局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