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三本大书”是什么?怎么读?浙江高考作文题来历看这里
2017年06月07日 16:16:59 来源: 掌上绍兴客户端

  作家卢新华

  6月7日,2017年高考第一天。

  想必大家已经听说,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根据考生口述整理,个别文字可能略有出入)

  这三本大书是什么?这句话是哪位作家说的?读完题目后,不少人脑海中冒出了几个问号。要解题,先溯源。

  记者第一时间查找了资料,为你解答“三本大书”的来龙去脉。

  作家卢新华

  “三本大书”是谁说的?

  说这句话的,是江苏如皋作家卢新华。

  卢新华,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出版发表过短篇小说《伤痕》、中篇小说《魔》《细节》等,一九八六年出版长篇小说《森林之梦》,二零零四年出版《紫禁女》,二零一零年出版《财富如水》、二零一三年出版《伤魂》。

  卢新华曾从事过媒体行业。从他的经历可知,卢新华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学毕业后赴农村插队务农,1972年应征入伍,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文汇报》记者。1978年,年仅24岁的卢新华因发表《伤痕》而一举成名,当时他还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

  作家卢新华

  卢新华为何要说“三本大书”?

  卢新华之所以会归纳总结出“三本大书”,与他的成名作《伤痕》分不开关系。

  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破例以整版篇幅,登出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他一夜成名,由此发端的“伤痕文学”也成为此后一个时期中国文坛的主流。

  《伤痕》问世并引起轰动后,有人私下对卢新华说:“你可是‘一篇短篇小说主义’呀。一篇《伤痕》,便开创了一个‘伤痕文学’流派,从此青史留名。”

  听了这番话,卢新华陷入了多方面和长时间的思考。最终,他从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实践中归纳和总结出了“读三本书,走归零路”。

  “三本大书”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卢新华给出了不同层次的解释:

  “它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而是三本大书。一本叫有字的书,一本叫无字的书,一本叫心灵的书。当然,也可以是一本叫‘书本知识’,一本叫‘自然与社会’,一本叫‘自己的心灵’。”

  作家卢新华

  “三本大书”要怎么读?

  卢新华曾提到,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也渐渐地也体会到,“行万里路”“法乎自然”,其实也还是在读书,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用眼、用脚、用心来阅读“自然和社会”这本无字的大书。这也是一本“实相之书”。

  某种意义上,比较起前一本书,它对我们的生命会更为重要。人类的思考可以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细致,越来越缜密,人类的书籍也可以堆集成一座座高山,但一旦没有了“自然和社会”作为人类思考的对象,人类所有的书籍必定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自然和社会”才是那本最原初的书,而一切“书本知识”只能是它的摹本或拷贝。

  当然,读“自然和社会”这样的“无字之书”,最重要的还不是帮助我们写成有价值的“有字之书”,而是直接作用和帮助我们的人生。

  此外,在读“书本知识”“自然和社会”这两本有字和无字的书之外,更重要的还要经常地、反复地、不间断地阅读“自己的心灵”。

  卢新华说,这三本大书也不是可以割裂开来读的,我们读“书本知识”的时候,必定会联系到“自然和社会”,我们读“自然和社会”时,常常也需要通过读“书本知识”来对自己的人生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

标签: 卢新华;作家;作家卢新华;书本知识;自然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