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记者 林云龙 摄
王晓彤:“好好完成每一个动作,将大天鹅的舒展、优美呈现给大家。让中外游客记住西湖,记住杭州,记住浙江。”
浙江在线6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丹丹)夜色静谧,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旋律响起,一只头戴皇冠的“天鹅”缓缓步入湖中翩翩起舞,动人的舞姿,让观众们屏息。
这是《天鹅湖》的主演、“大天鹅”王晓彤,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50多名演员一起,从今年5月1日起,每个晚上为观众奉献水上实景演出《最忆是杭州》,这是夜西湖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西湖是杭州也是浙江之于世界的一张名片,《最忆是杭州》是西湖写给中外游客的一封情书。西湖的美丽,杭州的内涵,城市的个性,通过这台演出惊艳世界。
《最忆是杭州》的演员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每天要完成2-3小时的训练,天气热了,还要和蚊虫“抗争”。
王晓彤们在夏日里汗流浃背,她们说演出代表的是西湖,是杭州,好好演每一个动作是她们一定要完成的事,让中外游客记住西湖,记住杭州,记住浙江。
大家都很拼,就凭一个“拼”字
“丑小鸭”变“白天鹅”
6月2日,周五。
上午十点,灵隐路附近的杭州印象西湖艺术团练功房里,王晓彤和同伴们一起,开始了每天的芭蕾训练。
她们一字儿排开,墨绿背心、黑裤子、粉色芭蕾鞋,发髻绑在脑后。
擦地练习、后抬腿、并腿跳……这些芭蕾基本功练习,她们做了一遍又一遍,在柔美之中,蕴含着力量。练习间隙,王晓彤轻轻吁了一口气,她的额头、脖子、肩背上都是细密的汗珠。
王晓彤和她的同伴们是湖南理工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今年大三。
今年2月底,印象西湖艺术团到全国各地寻找《天鹅湖》的演员,她们被选中了,来杭州进行一个学期的实习,在艺术团“大本营”排练、生活。
“开始演出后,每天练习比较规律,最苦的时候已经过了。”王晓彤爱笑,眼睛弯弯。尽管练功房里温度不高,还开了风扇,但一个小时高强度的基本功训练,她的芭蕾服已经湿透。
出演《天鹅湖》,对王晓彤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我们在大一大二时学过芭蕾课,但不是专业的芭蕾舞演员,《天鹅湖》难度挺高的。一切都从头学起。不过我们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大家都很拼。”
3月初,20个“天鹅”到杭州,马上投入集中训练。
除了《天鹅湖》,王晓彤和同伴们还承担了《采茶舞曲》、《难忘茉莉花》的表演。
集中训练的量,超过了她们一学期的量,刚开始那段时间,每天肌肉酸痛到没办法走路,这些姑娘们从练功房走到附近二楼的宿舍,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挪。那时候的寝室里,充满了药味。训练完了大家一起涂药,互相打气,坚持。
“大家都挺过来了!”两个多月的集中练习,王晓彤发现,不管是体力、技巧还是各种能力都“升级”了。
“‘丑小鸭’现在成‘白天鹅’了,蜕变成功!”
“好好完成每一个动作,将大天鹅的舒展、优美呈现给大家”
傍晚五点半多,王晓彤和小伙伴们一起从寝室出发,赶往位于曲院风荷的演出场地。
六点,她到达到曲院风荷的“开心场馆”,白衣蓝裤、马尾辫、淡妆,青春阳光。
虽然正式演出时间是晚上7点45分,但大家都会提前近两个小时,做好所有的准备,尽可能完美地完成每一场演出。
“我有三个节目,服装、道具都不一样,需要提前检查、确认。还要过一遍演出的动作,做准备活动。”王晓彤说。
在《天鹅湖》中,王晓彤的角色是“大天鹅”,也就是舞台上的领舞。
她有3分钟左右的独舞,在这里,还结合了神奇而惊艳的全息影像。
除了克服水的阻力、在移动的舞台上完成各种动作和技术,王晓彤觉得,最难的,是和全息影像背景的配合。
“我的目标就是尽量和影像一模一样,做到完美融合。如果观众分辨不出哪个是真人,哪个是影像,就说明成功了。”王晓彤说,她一直在不断地努力,不断修整细节,“好好完成每一个动作,将大天鹅的舒展、优美呈现给大家。”
“杭州人好,还有斑马线让行。我喜欢这个城市”
在杭州三个多月了,每天,王晓彤都有演出,节假日还要演两场,对身体和心情都是考验。
王晓彤说自己“心比较大”,每天都挺乐呵,努力保持最佳状态。前段时间,爸妈特别从石家庄赶过来看她演出。“他们看了很激动,说特别好。”
周末的白天,姑娘们就会相约一起去逛西湖、逛街。“西湖很美,灵隐空气超级好。延安路我们也去过几次,好热闹。”不过,姑娘们都不敢玩太疯太累,还要保存体力晚上演出呢。
她说特别喜欢杭州。“杭州人好,斑马线让行。有次有个小伙伴在公交车上晕车,好多人来帮忙,我们都超感动。”
王晓彤说,她们会演到今年8月份,然后结束这学期的表演实习,由学妹们接班。
进入夏季,迎接她们的是梅雨、酷暑。
“没有什么怕的。”她笑,“演出时,观众席是黑的,谢幕时一下子亮灯,那么多人为你鼓掌、尖叫,特别有成就感!”
[数据助读]
“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影响力
2005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里这样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而近几年,杭州的文化影响力也在明显提升。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以“诗情画意,美轮美奂”惊艳世界;婺剧《天下第一疏》、戏曲剧本《青藤狂歌》、杭摊《美丽的眼睛》等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近五年来,以新剧节目汇演为平台,推出原创新剧(节)目72个,全市舞台艺术作品获国际级奖项15个,国家级奖项40个。
打响东方文化品牌,杭州的非遗保护模式同样走在全国前列,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4项,总量居全省首位,非遗保护发展指数稳居全省首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