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父亲的背影,就是“弄潮儿”的形象
2017年06月19日 05:37:41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王丽 通讯员 舒也文 郭柳含

  钱塘江远眺(2015)张呈昊 摄

  钱塘江远眺(1980)张呈昊 摄

  浙江在线6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丽 通讯员 舒也文 郭柳含)为了进一步擦亮钱塘江这块金字招牌,今年6月,拥有“钱塘江畔金江干”美誉的江干区隆重举办首届杭州钱塘江文化节,主办方江干区委、江干区人民政府更是面向全球公开征集钱塘江文化节吉祥物——“弄潮儿”(6月9日钱江晚报A11版曾报道)。

  征集令一出,一石惊起千层浪,而一封手写的来信更是触动了我们的内心。

  “弄潮儿该有怎样的形象?在我心里,那就是父亲的背影,在钱塘江上生活了大半辈子,斗天斗地、吃苦耐劳、朴实勇敢又充满智慧。”写来这封信的,是江干区四季青街道唐祝社区的居民许南星。

  大半辈子生活在钱塘江上的父亲

  是我心目中的弄潮儿

  钱塘江是浙江人民的“母亲河”。对许南星来说,钱塘江还是他的第一个家。

  “从爷爷那一辈开始,我家就在钱塘江上打鱼为生,父亲子承父业,同样在钱塘江上过了大半辈子。”许南星说,父亲有一条渔船,他们的家就在渔船上。“我出生那一天,父亲的渔船正好停靠在南星桥,母亲是在南星桥卫生院生下的我,父亲索性就取名南星。”

  “这是个看天吃饭看江吃饭的行当。”许南星记忆里,父亲每天黄昏会划着渔船到江面上,慢慢放下长钩。第二天凌晨3点,父亲就会起床收钩。凌晨5点,带着捕来的鱼上岸贩卖。“这一天的收成就决定了家里这天能不能吃上一顿饱饭。”8岁,许南星就开始跟父亲打鱼,他说,最怕的就是遇上钱塘江大潮,没有收成不说,甚至会有性命之忧。

  “13岁那年,那天我和父亲像往常一样在渔船上。突然眼尖的父亲看到远处一波巨大的潮水奔涌而来,说时迟那时快,父亲抄起船桨迅速往江中划去,‘南星南星,今天可能不行了,你手一定抓牢。’那么危急的情况下,父亲不忘叮嘱我抱牢木板,万一掉落江里还能有一线生机。潮头离我们越来越近,眼看着就要到船侧了,父亲用力一划,一个急转,调转船头,正面迎上了潮头,就是这关键的一下,化解了船被大潮掀翻的危机。”许南星说,看到弄潮儿的形象征集,他的眼前就出现了父亲的背影,朴实勇敢又充满智慧,斗天斗地、吃苦耐劳,“他是我心目中的弄潮儿。”

  从滩涂到高楼林立

  真希望父亲能看到今天的一切

  2003年,许南星的父亲突然离世,4年后,许南星所在的唐祝村整村拆迁。

  “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有一项政策,鼓励渔民上岸定居,我们和钱塘江上的近40户渔民一起,落户江干。”许南星说,近40户居民组成了老底子的唐祝村。“都是滩涂啊,现在的杭海路往南都是的,老底子我们挑着泥,一圈一圈围垦出了后来的一亩亩田地,种植各种蔬菜,繁衍生息。”

  改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从部队退伍回来的许南星赶上了这股浪潮。当时临近的几个村都在创办村办企业,唐祝村也不例外。颇有经商头脑的许南星进入村办企业后,第二年就当上了厂长。

  后来唐祝村又开办了杭州西湖调压电器总厂,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不说,也给村里集体经济带来了红利。

  2007年,唐祝村又一次迎来了变革,而这一次变革与杭州城市东扩紧密相连。唐祝村迎来整村拆迁。伴随而来的是钱江新城的大发展,原来的菜地农居不见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

  “2012年,村民们全部回迁到和谐嘉园,生活环境好了不知道多少啊。喏,市民中心旁的市民公园,我们老底子拆迁的唐祝村和西湖调压电器总厂就在这里。”

  “如果父亲还在,能看到现在儿孙们的幸福生活,看到我们生活的地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有多好。老人家怕是做梦也想不到哇。”

  去年的G20峰会,又给杭州、浙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无限可能。唐祝经合社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下沙、富阳投资兴建标准厂房、写字楼。凭借这股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弄潮儿本色,这方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在许南星心目中,“弄潮儿”就是父辈斗天斗地、吃苦耐劳的缩影,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弄潮儿”该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钱塘江文化节吉祥物——“弄潮儿”仍然在征集中,请把你心目中的“弄潮儿”画下来,把你和“弄潮儿”的故事告诉我们。

标签: 钱塘江;弄潮儿;背影 责任编辑: 蒋敏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